試種地點選在縣衙后園及城郊幾戶最貧苦、幾乎無以為繼的農戶田里。蕭景珩幾乎放下了衙內俗務,化身老農,每日泡在田里。他根據記憶,指導農人深翻土地、起高壟栽種紅薯以防澇,合理密植玉米以通風。他親自示范如何扦插薯秧,如何為玉米培土抗倒伏。甚至摸索著制作簡單的堆肥,試圖改良土壤。
過程絕非一帆風順。薯秧初植,連日陰雨,爛掉大半,流蜚語再起;玉米苗期遭蟲害,蕭景珩帶著田老漢連夜捉蟲,嘗試用草木灰、煙葉水等土法防治。他承受的壓力巨大,王主安等人隔三差五便來“關切”試種進度,語間不乏譏諷。但蕭景珩咬牙堅持,與田老漢和那幾戶農戶同吃同勞,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對抗著懷疑。
轉機出現在盛夏。紅薯藤蔓鋪滿了壟溝,長勢喜人;玉米稈子茁壯,已抽雄吐絲。待到金秋,當第一鋤頭挖開壟土,露出底下成串、碩大滾圓的紅薯時,田老漢顫抖著捧起一個,老淚縱橫:“天爺……這、這真是土里長出來的金疙瘩啊!”另一邊,玉米棒子顆粒飽滿,沉甸甸地壓彎了稈子。
實測產量更是震驚了所有人:紅薯畝產輕松超過二十石,玉米亦達十石以上,遠超傳統作物!那幾戶參與試種的貧農,看著滿屋的收獲,恍如夢中,對著蕭景珩磕頭不止。
蕭景珩趁熱打鐵,在縣衙前舉辦了浩大的“勸農會”。當蒸熟的紅薯散發出誘人的甜香,當金黃的玉米粥免費分發品嘗時,所有的懷疑都化為了烏有。田老漢主動站出來,用最樸實的語,向鄉鄰們講述試種經歷,贊揚縣尊的遠見和這兩種作物的神奇。
無需強令,豐收的景象是最好的廣告。蕭景珩立刻組織留種、擴繁,由田老漢等有經驗者組成“勸農隊”,下鄉指導。周正則制定了詳細的推廣計劃,優先供給受災戶和貧戶。涿縣大地,悄然興起一場農業革命。
此策雖惠及萬民,卻也徹底觸動了依靠囤積居奇、放貸盤剝的鄉紳利益,暗流愈發洶涌。但此刻,蕭景珩的聲望,已如那蓬勃生長的紅薯藤蔓,深深扎根于涿縣的泥土與民心之中。
喜歡詩酒趁年華:我靠文抄走上巔峰請大家收藏:()詩酒趁年華:我靠文抄走上巔峰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