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金屋辭:鳳弈未央 > 第72章 各顯神通

      第72章 各顯神通

      劉榮的沉默與人事布局,如同初春的凍土,表面平靜,內里卻蘊藏著刺骨的寒意。他沒有再直接針對張沐或阿嬌發難,而是以一種近乎勤奮的姿態,全身心投入到政務之中。他仔細批閱每一份奏章,時常召見不同派系的臣工問對,甚至開始過問一些原本由阿嬌直接決斷的細節。他的問題往往切中要害,顯示出他并非庸碌之主,也在飛快地學習如何成為一名真正的帝王。

      這種變化,讓許多原本觀望的朝臣心思活絡起來。皇帝并非一味依賴長公主,他正在展現自己的意志與能力。一些善于鉆營者開始有意無意地向未央宮靠攏,奏疏中的辭也愈發謹慎,既要體現對皇帝的忠誠,又不敢輕易開罪仍掌實權的長公主。

      阿嬌將這一切看在眼里,并不點破,反而有意將部分不那么緊要的政務決策權,更多地放給劉榮。她需要讓他忙碌,也需要借此觀察,哪些人會迫不及待地跳出來。

      與此同時,她對“觀星臺”與“格物院”的建造計劃投入了巨大的熱情。馬克西穆斯在經過與使團成員及背后的初步溝通后,給出了積極的回應,同意派遣兩名學者和一名擅長建筑的工匠參與前期設計。阿嬌親自選址,將地點定在了洛陽南郊的龍門山附近,那里環境清幽,靠近伊水,便于運輸建材,也符合“觀天象、究物理”所需的環境。

      她任命了一位以嚴謹務實著稱的老臣負責督建,并特意從將作監抽調了大批能工巧匠,要求他們“虛心學習,務必掌握其法”。她深知,這不僅是建造一座建筑,更是一個系統學習、消化外來技術的過程。

      消息傳出,朝野議論紛紛。保守派私下詬病此為“靡費國帑,追逐奇技”,但礙于阿嬌的威望和皇帝并未反對,無人敢公開上書阻攔。而更多有識之士則看到了其中的深遠意義,尤其是與蓬萊洲的潛在競爭關系。

      在夷洲,張沐的“格物所”也已初具雛形。他并未建造宏偉的樓閣,而是利用現有的營房,召集了數十名各有專長的人才。一位老船工根據多年經驗,改進了船舵的形制,使其在風浪中更易操控;幾位納瓦霍老者口述的關于季風變化與魚群洄游的規律,被書記官詳細記錄,并與漢家原有的天文歷法相互印證;甚至對繳獲的倭國兵器、蓬萊洲流出的一些普通鐵器,也進行了細致的分解研究,試圖從中反推其冶煉工藝。

      而那幾名偽裝成遇難商人的斥候,在經過周密準備后,帶著一批精美的絲綢、瓷器和一些中原特有的藥材,在一個風急浪高的夜晚,乘著一艘經過偽裝的舊船,向著蓬萊洲方向駛去。張沐給他們的指令是:“安全第一,若事不可為,即刻返回。若能接觸,以物易物,換取任何看似尋常,但為我所無的器物、種子或書冊,尤重其日常所用之工器具。”

      時間在忙碌與等待中悄然流逝。長安的朝堂上,劉榮的權威在緩慢而堅定地增長,他與阿嬌之間維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表面和諧,內里卻波瀾暗涌。洛陽的龍門山下,夯土筑基的號子聲與來自異邦的陌生語交織在一起,一座融合東西方智慧的殿堂正在孕育。夷洲的格物所內,各種零碎的知識與發現被不斷匯集、整理,雖然尚未有驚天動地的突破,卻實實在在地積累著力量。

      這一日,阿嬌同時收到了來自夷洲的兩份密報。

      一份是張沐的例行匯報,詳細記錄了格物所的進展、海防的鞏固,以及對蓬萊洲動向的監視。字里行間是沉穩與專注,只在末尾,以匯報天氣般的平靜口吻提及:“前番所遣探尋商路之小船,已離港月余,尚未歸返。海上風浪無常,或為阻滯,臣已派艦循路接應。”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