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沐“割發明志”的奏章,如同一陣颶風掃過長安官場。明面上,無人再敢非議張沐“不識抬舉”,反而都要贊一句“張都護公忠體國”。但暗地里,各種揣測與流卻愈發滋長。有人認為張沐恃寵而驕,有人猜測這是長公主與皇帝博弈的結果,更有人暗中佩服張沐的膽魄與決絕。
劉榮在公開場合保持了沉默,甚至在下一次朝會時,還特意褒獎了夷洲送來的新一批海疆圖,稱贊張沐“用心王事”。然而,他越是如此,阿嬌心中那根弦繃得越緊。她了解這個自己一手扶持起來的少年天子,他的驕傲與執著,絕不會因一次挫敗而消散,只會轉化為更深的執念與更隱晦的手段。
果然,沒過幾日,劉榮便開始在人事任命上展現他的意志。他越過丞相府與阿嬌直接掌控的吏部,以中旨形式,提拔了幾位資歷尚淺、但以“直敢諫”聞名的年輕御史和郎官。這些人,或多或少都曾對阿嬌的新政或是對女子監國流露出不同看法。其中一人,更是此前彈劾張沐最力的那位御史的門生。
“陛下這是在培植自己的勢力了。”劉無采在蘭臺密報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阿嬌看著名單,神色平靜。她早已料到會有這一天。劉榮在長大,他需要自己的班底,這本是帝王常態。只是,他選擇在這個時機,用這種方式,其指向不自明。
“不必阻攔。”阿嬌對劉無采吩咐,“讓他去做。水至清則無魚,讓這些人浮上來,也好。”她需要看清,朝中究竟有多少人,會倒向皇帝,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忠于社稷,或者說,是忠于她所代表的穩定與秩序。
與此同時,她對大秦使團的策略也做出了調整。她不再僅僅滿足于被動的技術觀摩,而是主動提出了一個讓馬克西穆斯都感到驚訝的提議。
“貴使曾,大秦學者精通天文數算,善于建造。”阿嬌在一次非正式召見中,對馬克西穆斯說道,“我大漢欲在洛陽附近,依山傍水之處,修建一座新的‘觀星臺’與‘格物院’,集天文觀測、器械研制、典籍收藏于一體。不知貴國可愿派遣精通此道的學者,參與設計與建造?我大漢愿以重金酬謝,并允許貴國學者閱覽部分非核心的典籍作為回報。”
這是一個極具誘惑力,也極具風險的合作。馬克西穆斯的藍眼睛里閃爍著驚疑不定的光芒。他意識到,這位長公主的胃口和膽識,遠超他的預期。她不僅想學,更想借此機會,深度觀察、甚至吸納大秦的學術體系與思維方式。
“殿下的提議……非常宏大。”馬克西穆斯謹慎地回應,“我需要時間與我的同伴們商議,并請示我的皇帝。”
“當然。”阿嬌微微一笑,“本宮靜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