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的秋日,天空是一種澄澈而高遠的藍。哥大校園里,古老的石砌建筑在陽光下泛著溫暖的光澤,樹葉染上了深淺不一的金黃與緋紅。
劉曉藝照舊抱著一摞剛從中圖書館借出的傳播學理論書籍,快步走在回宿舍的路上。
微涼的風拂過她柔順的黑發,帶來遠處咖啡廳隱隱飄來的香氣。
來到哥倫比亞大學作為交換生已經半年,劉曉藝幾乎已經完全適應了這里的學習和生活節奏。
作為來自國內頂尖高校的精英,她骨子里那份不服輸的韌勁和扎實的專業基礎,讓她即便在哥大這樣的世界名校里,也絲毫沒有露怯。
上周剛結束的期中測試成績已經陸續公布,劉曉藝主修的廣播傳媒專業幾門核心課程,再次毫無懸念地名列前茅。
她的論文觀點新穎,論證扎實,引用的案例研究連教授都點頭稱贊;課堂展示邏輯清晰,臺風沉穩,流利的英語表達幾乎聽不出口音障礙。
“曉藝,你這次《媒介效應理論》又拿了a+吧?”同專業同班的日本女孩由美子看到她,笑著打招呼,語氣里帶著真誠的佩服。
劉曉藝微笑著點點頭,“運氣比較好,抽到的題目正好是我深入研究過的。”
“哪里是運氣,是你真的太厲害了。”由美子感嘆,“長得這么漂亮,成績還這么拔尖,讓我們壓力好大啊!”
這話半是玩笑,半是事實。劉曉藝確實屬于那種讓人移不開眼的女孩,東方式的溫婉五官與清雅氣質,加上她那份因實力支撐而愈發明顯的從容自信,在校園里吸引了不少目光。
更重要的是,她的能力有目共睹——小組作業時她總是思路最清晰的那個,教授布置的拓展閱讀她總能提出獨到見解,定期的測試成績單上,她的名字總是穩定地出現在最上方。
然而,正如陽光越盛,影子越清晰。過于優秀,難免會招致一些微妙的情緒。
廣播傳媒專業里,有幾個家境優渥、自視甚高的本地學生,起初對這個突然冒出來的中國交換生并不在意。
但隨著劉曉藝一次次用成績證明自己,她們的態度從無視變成了某種帶著酸意的疏遠。
“看她那用功的樣子,除了讀書還會什么?”
“東方學生不就是會考試嘛,實踐能力可不好說。”
“誰知道呢,也許只有阿爾伯特教授就特別喜歡她這種‘勤奮’的類型?”
偶爾,一些細碎的、不友好的議論會飄到劉曉藝耳邊。
她們不會在明面上與她發生沖突,畢竟在學術場合,成績和實力是硬道理。
但在社交圈子里,她們會有意無意地忽略她;在小組討論時,會對她的提議下意識地流露出輕蔑;在課后,她們聚在一起談笑風生,卻從不邀請她加入。
劉曉藝對此心知肚明,卻并不十分在意。她來這里的首要目的是學習和提升自己,不是來交朋友的。
只要這些“酸檸檬”不影響她的正常學習和成績,她樂得清靜。況且,她身邊也有像由美子這樣真心欣賞她的朋友,以及幾個同樣努力上進的國際生伙伴。
總的來說,在她的專業小圈子里,除了那點揮之不去的酸味,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跳出來找麻煩的“惡人”。
真正的“不友好”,更多是來自于其他院系,尤其是她從新聞系師姐黎畫那里聽來的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