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精心挑選了極具代表性的影視片段,開始了系統性的跨文化、跨類型配音練習。這不僅是技術的磨礪,更是對角色理解和情感代入的極致考驗。
像是東方古典的含蓄風韻,所以她選擇了87版《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初見寶玉的片段。
她需要捕捉那種“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的嬌弱與靈秀,聲音要輕、要柔,帶著不食人間煙火的清冷和一絲初入豪門的怯怯好奇。
當她嘗試用氣聲念出“這位哥哥我曾見過的”時,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個鐘鳴鼎食之家。
而在西方電影的極致情緒,她挑戰了《殺死比爾》中新娘(thebride)充滿仇恨與決心的獨白。
這需要一種從胸腔迸發而出的、帶著嘶啞和冰冷怒火的力量感,與林黛玉的聲線形成了天壤之別。
她又切換到《泰坦尼克號》結尾,老年rose在夢境中回到樓梯大廳,與jack重逢的片段。
這里需要的是歷經滄桑后,那種溫暖、釋然又帶著無盡懷念的顫音,是柔情與悲傷的復雜混合體。
除此之外,為了追求動畫世界的夸張與純真,她甚至還嘗試了為米老鼠等經典動畫角色配音,尋找那種高度擬人化、充滿彈性和歡樂特質的聲音狀態,這對她的聲音控制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為了獲得更專業的反饋,她主動聯系并加入了哥大的“聲音表演藝術社團”。
在那里,她遇到了許多對配音、戲劇充滿熱情的同學,甚至有幾位是已經在紐約小劇場嶄露頭角的演員。她將自己的練習錄音匿名提交給社團的工作坊進行討論。
社團的指導老師,一位有著豐富舞臺經驗的老演員,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她東西方角色轉換時,呼吸支撐和共鳴點切換的細微不足,并傳授了她一些調動深層情緒、而非僅僅模仿聲音的技巧。
這些寶貴的意見,讓她對“配音演員”這個職業有了更深的熱愛,同時放眼全球時事追蹤與小試牛刀的投資實踐。
劉曉藝的視野并未局限于校園和專業。她深知,一個優秀的傳媒人,必須對所處的世界有深刻的理解。
她保持著每天瀏覽國內外主流新聞網站的習慣,不僅關注中美關系、全球經濟動態、科技突破,也留意著能源政策、地緣政治等可能影響市場走向的宏觀信息。
這既是為了保持專業上的敏感度,也是為了她那個從未放松過的“小金庫”負責。
在國內時,她憑借對政策和行業趨勢的敏銳嗅覺,在a股市場已經有了不少成功的“小打小鬧”。
來到美國后,面對更加成熟也更為兇險的美股市場,她決定在可控范圍內進行嘗試。
在一個沒課的周三下午,她前往紐約一家大型券商營業部,以國際學生的身份開設了一個可以進行美股交易的散客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