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他們在課堂上汲取知識,在圖書館里埋頭苦讀,在社團活動中施展才華;
傍晚,他們可以在燈火通明的校園里散步、運動,或是在宿舍的公共廚房里一起做飯,分享著從農貿市場采購來的新鮮食材;
到了宵禁時間,則回到各自安全的“小窩”,繼續學習或休息。
這種張弛有度、既充滿自主探索空間又有明確安全邊界的生活模式,讓劉曉藝迅速地適應并喜歡上了在哥大的日子。
她像一塊海綿,貪婪地吸收著這里的一切——知識、文化、友誼,還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隨著在哥大的生活逐漸步入正軌,劉曉藝開始有意識地將自己的節奏融入這座校園特有的韻律之中,不僅在學業上,更在日常生活的點滴里,構建起一種充實而自律的秩序。
每周定期的農貿市場探訪,成了她的一大樂趣和精打細算的智慧體現。
在琳瑯滿目的攤位中,她憑借在亞運志愿者時期鍛煉出的細致觀察力,很快篩選出了幾家品質穩定、價格公道的“寶藏攤位”。
一家是來自紐約上州農場的老夫婦經營的,他們的草莓和藍莓總是格外香甜飽滿;另一家則專營各種沙拉綠葉菜,品種齊全,新鮮水靈。
劉曉藝會計算好一周的消耗量,定期去采購,將小冰箱的保鮮層填滿色彩繽紛的水果和蔬菜,既保證了維生素的攝入,也比在超市購買節省了不少開銷。
她還從一個綠植攤位上買了一小盆翠綠的薄荷和一小盆羅勒,放在窗臺上,偶爾做菜或泡水時摘幾片,為生活增添了一抹清新的綠意和自然香氣。
自律,是她刻在骨子里的習慣。盡管學業繁忙,她依然堅持著對自己的要求。
每天清晨,當時差的影響漸漸消退,她都會比舍友們早起半小時。
她會輕手輕腳地在自己的小隔間里,鋪開瑜伽墊,進行基礎的舞蹈拉伸和形體訓練。
得益于宿舍相對獨立的空間設計,她可以不受打擾地完成一套完整的動作,舒展筋骨,喚醒身體,以挺拔優雅的姿態迎接新的一天。
她知道,作為未來的傳媒人,一個自然、得體、充滿活力的體態,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專業表達。
飲食上,她也頗為注意。哥大食堂和美式快餐固然方便,但高熱量、高糖分的誘惑無處不在。
她會有意識地選擇沙拉、烤雞胸肉等更為健康的選項,并結合自己采購的水果,嚴格控制糖分和油脂的攝入。
偶爾和洛錦川或朋友去改善伙食,她也會適可而止。這種自律,并非苦行僧般的苛刻,而是源于對自身狀態的清醒管理和對長遠健康的負責。
在她的小天地里,愛好也從未被擱置。
夜晚,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后,她會拿出心愛的刺繡工具,在臺燈柔和的光線下,一針一線地勾勒圖案。那些彩色的絲線,仿佛是她思緒的延伸,在緊繃的神經上繡出寧靜與平和。
同時,她的耳機里通常會播放著洛錦川為她準備的新聞播報錄音或英語有聲書,讓耳朵沉浸在純正的英語環境中,進行“磨耳朵”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