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的學習生活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逐漸向劉曉藝展現出它嚴謹、多元而又充滿自主性的全貌。
作為校際統一派遣的交換生,劉曉藝和黎畫、張茹他們確實在某些方面享有一定的“便利”。
比如在語班的考核要求上,相較于直接從世界各地申請入讀的語留學生,學校對他們的管理更側重于整體協調和學分銜接,考核標準在保證基本語能力達標的前提下,會適當考慮他們已有的學術背景和原學校的成績記錄,壓力相對稍輕。
他們的學分計算方式也與正式留學生略有不同,更多是與北廣的課程進行對應轉換。
但這絕不意味著可以松懈。語班的課程強度極大,尤其是口語和聽力部分,占據了總評分的很大比重。
艾琳老師強調,學術環境下的有效溝通是重中之重。
因此,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宿舍里,劉曉藝和她的中國同學們都開始有意識地強制自己進行全英文對話。
“黎畫,haveyoufinishedthereadingassignmentforprofessoreileensclass”(黎畫,你完成艾琳老師的閱讀作業了嗎?)
“alst,thereareafewconceptsineedtoclarify.howaboutyou,曉藝”(差不多了,有幾個概念需要弄清楚。你呢,曉藝?)
“imworkingonthelisteningpart.entinthatlecturerecordingisquitechallenging.”(我正在做聽力部分。那個講座錄音的口音很有挑戰性。)
起初,這種刻意的轉換難免有些生硬和別扭,常常會卡殼,或者下意識地蹦出中文。
但大家都明白,這是快速提升、融入環境的必經之路。
劉曉藝更是將在亞運會擔任志愿者時鍛煉出的那份待人友善、溫和有禮的態度充分運用起來。
她不會因為口語不流利而怯于開口,總是面帶微笑,努力組織語,耐心傾聽他人的發。這種開放和積極的態度,讓她在語班里很快贏得了好感。
她結識了一位來自韓國,同樣對傳媒感興趣的女生樸敏智(parkmin激),兩人經常一起練習口語,交流各自國家的媒體現象。
還認識了一位來自德國,性格嚴謹的男生馬克(mark),他在小組討論時邏輯清晰的發給了劉曉藝很多啟發。這種跨文化的友誼和交流,讓她在提升語的同時,也獲得了更廣闊的視野。
不僅是語班,劉曉藝和黎畫也開始主動接觸哥大傳媒學院同專業的正式學生。
她們參加學院組織的迎新咖啡會(welecoffee),鼓起勇氣與那些看起來友善的美國同學或國際生交談,詢問選課建議、教授風格以及校內的各種資源。
在這個過程中,她們像探索新大陸一般,逐漸摸清了哥大這座“小城市”的運作規則和地理脈絡。
這所古老的學府,幾乎為學生提供了所需的一切,但需要你自己主動去發現和利用。
她們找到了位于圖書館地下一層的教材中心(bookstore),那里不僅售賣全新的昂貴教材,還有一個不小的二手書區,可以淘到品相不錯、價格便宜得多的舊書,這是學長學姐們口耳相傳的省錢秘訣之一。
她們弄明白了學生實踐活動積分(extracurricularcredits)的獲取方式。
哥大非常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參加指定的講座、研討會、志愿者活動、甚至擔任學生助理,都可以積累積分,這關系到最終的畢業評價。
相關的活動公告和報名入口,主要集中在學生活動中心(lernerhall)的信息板和官方網站上。
她們也熟悉了校園里幾個主要的激hui場所:lowlibrary前的臺階是學生們曬太陽、閑聊的熱門地點;
butler圖書館前的廣場常舉辦各種社團招新和小型演出;而alfredlernerhall內部的大廳和幾個多功能廳,則是舉辦大型晚會、舞會和文化節的主要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