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漸深,紐約城的喧囂似乎也沉淀下來,化作窗外遙遠的光點。
在寄宿家庭溫馨的二樓套間里,劉曉藝和洛錦川一起窩在那張并不算寬敞的雙人沙發里——準確地說,是劉曉藝像只慵懶的貓咪,整個人蜷縮著,舒舒服服地靠在洛錦川懷里。
這是一種久違了的親密。隔著屏幕一年多的思念,終于在此刻化為可以真切感受的體溫和心跳。
劉曉藝貪婪地呼吸著洛錦川身上令人安心的氣息,感覺連日來的奔波和時差帶來的疲憊都在慢慢消散。
洛錦川一手自然地環著她的腰,另一只手則拿著劉曉藝明天語分級測試的材料,下巴輕輕抵著她的發頂。
兩人低聲交談著,聲音在安靜的房間里顯得格外清晰和親密。
“你看這個部分,模擬情景對話,”洛錦川用指尖點著材料上的一處,“哥大的語測試很注重實際應用能力,不僅僅是語法和詞匯。
他們會設置一些在校園里可能真實遇到的場景,比如在圖書館借書遇到問題如何溝通,或者向教授請假該怎么措辭更得體。”
劉曉藝認真地聽著,不時點頭。
洛錦川將她可能遇到的難點和考核重點一一指出,并結合自己當初的經驗,傳授著應對技巧:“聽力部分可能會有帶各種口音的英語,別慌,抓住關鍵詞。口語表達時,流利度和邏輯性比追求復雜的詞匯更重要……”
燈光柔和地灑在兩人身上,在地板上投下相依相偎的影子。
這一刻,時光仿佛倒流,回到了高中時,兩人在圖書館僻靜的角落里,一起備戰高考的日子。
那時,他也是這樣,耐心地給她講解數學題,分享學習心得。不同的是,那時的青澀和懵懂,如今已化為了更深沉的默契與依戀。
聊完了正事,兩人又開始天南海北地閑聊,分享著各自白天遇到的新鮮事,以及對接下來生活的瑣碎安排。
“明天你語測試結束大概是中午吧?”洛錦川看了眼時間,很自然地問道,“我上午有一節研討課,差不多也是那個時間結束。我們約在butler圖書館門口見?然后一起去嘗嘗商學院那邊新開的沙拉店怎么樣?聽說食材很新鮮。”
“好啊。”劉曉藝想也沒想就答應了,仿佛這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我測試完就過去等你。”
沒有刻意的詢問“你有沒有空”,也沒有小心翼翼的試探“方不方便”,他們就這樣極其自然地將對方納入了自己第二天的行程規劃中。
這種默契,源于深厚的信任和對彼此生活習慣的了解,仿佛他們本就該如此,共同經營著在異國他鄉的每一天。
夜漸深,劉曉藝從洛錦川懷里起身,開始收拾明天去語班要帶的背包:筆記本、筆、課程表、學生卡,還有洛錦川給她準備的那份“生存地圖”。
洛錦川則起身,將沙發床重新整理了一下,鋪好被褥。
兩人分別洗漱。當劉曉藝從浴室出來,看到洛錦川已經靠在沙發床上,就著床頭燈在看一本專業書時,心里涌上一股暖流。
這個小小的空間,因為他的存在,充滿了家的安寧。
“晚安,洛錦川。”
“晚安,曉藝。明天加油。”
第三天的清晨,劉曉藝按照課程表,準時來到了語學院指定的教室。
教室里已經坐了不少人,各種膚色、發色的學生匯聚一堂,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混合著緊張與期待的國際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