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甚者,校園之聲會與校電視臺聯動,共同承擔校內大型活動、如開學典禮、畢業晚會、甚至全國性的大學生藝術節或學術競賽的現場直播轉播任務。
那不再是簡單的校園活動,而是一場需要調動全臺資源、嚴格按照廣電標準執行的大型媒體行動。
在這里,簡單的“愛好”或“興趣”已經不足以形容成員們的工作狀態。這是一種近乎職業化的訓練和體驗。
每一次按下話筒開關,面對的不是校園的閑暇,而是代表著中國未來廣播事業水準的責任感。每一次稿件的修改,每一次流程的核對,都是對“專業”二字的具象化理解和實踐。
劉曉藝如同海綿吸水般,貪婪地吸收著這里的一切。她發現,自己過去所自豪的那些“策劃”和“應變”能力,在這里僅僅是最基礎的要求。
她需要學習更專業的設備操作,理解更復雜的音頻處理軟件,適應更嚴苛的播出時效壓力。
她不再是那個僅僅在圖書館苦讀的理論優等生,也不再是那個在舞蹈社釋放青春的活潑學妹。
在“校園之聲”的直播間里,她必須將自己打磨成一個聲音穩定、思維清晰、反應敏捷、具備高度職業素養的準播音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她常常在沒課的時候泡在臺里,從最簡單的報時、天氣播報開始,熟悉設備,尋找話筒前的狀態。
她會反復聆聽自己的錄音,苛刻地挑剔每一個細微的瑕疵。她會主動向編導專業的師兄師姐請教策劃案的寫作規范,向導播同學了解信號傳輸的基本原理。
一次,一檔傍晚的音樂節目原定主播突發重感冒,導播在控制間急得團團轉。當時正在旁邊機房練習的劉曉藝被臨時抓了“壯丁”。
只有不到半小時的準備時間,她快速瀏覽了節目流程和歌單,鎮定地坐進了主播位。
耳機里傳來導播的聲音:“曉藝,別緊張,照著流程走就行,我會提示你。”
劉曉藝深吸一口氣,對著話筒,露出了一個專業的微笑——即使聽眾看不見。當熟悉的片頭音樂結束,信號燈變綠,她清澈、穩定而富有親和力的聲音通過電波傳遍了校園:
“聽眾朋友們,晚上好,這里是北廣校園之聲。在這個美妙的傍晚,原本該由小雅為大家帶來‘光影留聲’節目,但她今天身體欠佳,我是代班主播劉曉藝。雖然換了聲音,但音樂帶來的感動不會改變……”
那一次臨危受命的代班,她完成得幾乎滴水不漏,不僅順利播完了全程,還在歌曲切換的間隙,即興加入了幾個自己對音樂的小感悟,自然而不突兀。
節目結束后,導播對她豎起了大拇指:“劉曉藝,可以啊!心理素質和業務都不錯!”
那一刻,劉曉藝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和飛躍。
她不再是那個需要人在背后推著走的小女孩,她正在憑借自己的努力,在這個具象化的、高標準的行業預演場上,一步步站穩腳跟,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
北廣的“校園之聲”,對于她而,不再只是一個社團,一個目標。
它是一面鏡子,照見自己的不足與進步;是一座熔爐,鍛造著她的專業技能與職業精神;
更是一扇窗口,讓她得以窺見中國廣播傳媒行業最真實、最前沿的景象,并渴望有一天,能真正投身其中,成為那股澎湃聲浪里,一朵堅定而有力的浪花。
喜歡重回90,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請大家收藏:()重回90,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