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那張沉甸甸的“校園之聲”出入證,劉曉藝懷著近乎朝圣的心情,正式成為了這個北廣頂尖專業社團的一員。
初入此地,她最直觀的感受并非想象中的壓抑或競爭的白熱化,而是一種奇特的混合氛圍——這里既有對專業極致追求的嚴肅緊張,又洋溢著學生社團特有的探索熱情與寬松包容。
與她高中時待過的廣播站相比,這里堪稱是兩個世界。
高中的廣播站,更像是一個給予學生展示自我、發展興趣的樂園。
指導老師更多的是鼓勵和引導,內容上天馬行空,可以是分享一首喜歡的歌,讀一篇感動自己的文章,甚至偶爾插播尋物啟事或生日祝福。
設備簡單,流程隨意,一切以“鍛煉膽量”和“豐富課余”為核心。那里充滿了青春的率性和懵懂的嘗試,是夢想最初萌芽的溫暖土壤。
而北廣的“校園之聲”,則是一個高度仿真、對標行業最高標準的專業化訓練營。
這里的每一個環節,從選題策劃、稿件撰寫、錄音制作到最終播出,都嚴格遵循著近乎苛刻的專業規范。它不是興趣的游樂場,而是能力的淬煉場。
其核心目標無比清晰:無限接近乃至達到行業播出標準,為未來輸送成熟的傳媒人才。
在這里,劉曉藝遇到的每一個同伴,都是如同她一樣,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尖子生。
他們或許來自播音系、編導系、新聞系,但無一例外,都具備著超強的邏輯思維、清晰的表達能力和對傳媒行業獨到的見解。
然而,難能可貴的是,這群優秀的年輕人聚集于此,并非為了爭個你高我低,而是出于一種純粹的對專業的熱愛與追求。
討論時,大家可以為了一個新聞切入角度爭得面紅耳赤,為了一個背景音樂的選擇各執一詞,但所有的爭論都圍繞著節目本身,對事不對人。
一旦方案確定,所有人又會毫無怨地高效執行。這里沒有職場那種森嚴的等級和微妙的人際壓力,更多是一種“同道中人”的默契與協作。
這種氛圍讓劉曉藝感到無比舒適,她像一塊被投入知識海洋的海綿,開始極力汲取著一切養分。
對她而,這里的一切都散發著令人著迷的光芒。每一次踏入導播間,聽到耳機里傳來的清晰指令;每一次坐在話筒前,感受聲音通過精密設備傳遞出去的質感;
甚至每一次翻閱那厚厚一沓、格式標準的播出稿,都讓她有一種“法師開悟”般的頓悟感。她仿佛終于觸摸到了自己熱愛的這個領域的真實脈絡,看到了一個具體而微的行業縮影。
過去書本上的理論、洛錦川描述的遠景,在此刻都有了具象的承載。
作為新人,她的是從最基礎的播音員開始。
這是“校園之聲”的傳統,也是最重要的一課:學會服從與執行。她需要嚴格按照編導提供的稿件進行播報,精準理解導播通過耳機傳來的每一個指令——何時開始,何時結束,語速節奏如何調整,甚至情緒輕重的把握。
這看似簡單,實則是對心性的極大磨練。
尤其是對于劉曉藝這樣已經具備一定策劃能力和自己想法的學生,放下“自我”,完全成為節目流程中的一個“執行環節”,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