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之聲”,作為北京廣播學院專業對口度最高、資源最集中的實踐平臺,其運作模式完全超越了學生社團的范疇,更像一個微縮版的、高度專業化的廣播電臺實體。
而進入這里的第一個硬性門檻,并非人情世故,而是一紙證書——普通話水平測試一級甲等證書。
對于北廣播音系的學生而,這并非優秀的標準,而是畢業的底線。每一位畢業生都必須手持一甲證書,方能申請畢業。
若有交流交換等項目,歸國后也需立刻參加考核,若等級跌落,甚至可能面臨延畢的風險。這是一條不容逾越的專業紅線。
劉曉藝對此不敢有絲毫怠慢。早在期末復習最緊張的時候,她就已經開始利用碎片時間進行普通話訓練的加練。
晨跑時的吐字歸音,對著鏡子無數遍的口部操,朗讀報紙時對每一個聲韻調的苛刻校對……這一切的努力,都在期末考試結束后不久的普通話等級測試中得到了回報。
走進測試考場時,她深吸一口氣,腦海中閃過洛錦川鼓勵的眼神和自己無數個清晨苦練的身影。
當測試員清晰地報出“一級甲等”的成績時,一股踏實而自豪的暖流涌上心頭。這不僅是一張證書,更是她專業道路上第一塊堅實基石,讓她有足夠的底氣正式成為“校園之聲”的一員。
手持一甲證書和年級第三的成績單,劉曉藝辦理了正式的入臺手續。當她拿到那張印著她名字和照片的出入證時,感覺手心都有些發燙。
真正參與其中,她才明白這里的“專業”二字,究竟意味著什么。
這里的運作,完全是參照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規制和流程進行的。每一個環節都分工明確,嚴謹到近乎刻板。
導播間里坐鎮的是導播專業的尖子生,他們神情專注,監控著多條線路的音頻信號,手中操控著復雜的調音臺,確保播出信號的絕對穩定和高質量,他們是安全播出的最后一道防線。
編導專業的學生則負責節目的整體策劃、內容編排、稿件撰寫和后期制作。
他們常常為了一個專題片的腳本爭得面紅耳赤,為了尋找最合適的背景音樂在音效庫里泡上一整天。
而像劉曉藝這樣,主修播音與主持藝術,同時又因為洛錦川的潛移默化和個人興趣而兼具策劃能力的學生,在這里被稱為“萬金油”。
她們需要既能理解編導的意圖,精準地演繹稿件,又能站在策劃的角度提出內容建議,甚至在某些時候需要臨時頂上空缺,參與從構思到播出的全過程。
這對綜合能力的要求極高,但也意味著更多的鍛煉機會。
廣播臺的節目內容之豐富、制作之精良,遠超劉曉藝的想象。
新聞播報、時事評論、文學賞析、音樂推介、英語節目、甚至還有自制的聲音劇場……各類節目應有盡有,覆蓋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這里的節目無需擔憂收聽率,因為其權威性和專業性早已使其成為北廣師生獲取資訊、感受專業氛圍的重要窗口。
但“校園之聲”的魅力遠不止于此。它更像一個連接校園與業界的橋梁,一個高規格的學術與專業交流平臺。
劉曉藝入臺不久,就有幸參與了一次特別節目的錄制準備。那是一次高端訪談,邀請到的嘉賓是新聞傳播學界泰斗級別的教授。
她負責前期資料搜集和部分訪談提綱的擬定。看著那位平日里只能在學術期刊上看到名字的學者,就坐在直播間的對面,與主持人侃侃而談,分享真知灼見,劉曉藝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
這種與頂尖大腦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是課堂學習無法賦予的。
她還聽說,有時臺里甚至會請到央視、央廣的資深主持人、制作人前來開辦講座或進行內部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