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課后,身為文娛委員杰西卡攔住他們:“嘿,下周的小組展示,教授說要跨文化組隊。”她扯出一個假笑,“你們要不要加入我們組?畢竟你們是‘文化專家。”
洛錦川和吳默對視一眼。這突如其來的"友善"背后,顯然是為了利用他們的學術能力。但這也是打破僵局的機會。
“當然好啊。”洛錦川平靜地回答,“不過分工要明確,想偷懶沒門。”
杰西卡的笑容僵了一下,顯然沒料到他會這么干脆。
午餐時間,學生餐廳里人聲鼎沸。洛錦川端著餐盤,目光掃過坐滿人的長桌——沒有他們的位置。
這是常態。最終他們選擇了角落的一張空桌。
“我爸媽還以為我在美國天天吃牛排和龍蝦呢。”吳默戳著盤子里干巴巴的炸雞塊和薯條,“結果連食堂大媽都區別對待,給本地學生盛的肉總是比我們多。”
洛錦川想起臨行前劉曉藝偷偷塞給他的那罐蒜蓉辣椒醬,現在應該還放在寄宿家的冰箱里。他舍不得吃,只有在特別想家的時候在周末的面條里面才會挖一小勺。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對了,你女朋友最近怎么樣?”吳默突然問道,“就是那個在準備藝考的主持人?”
洛錦川的眼神柔和下來:“她考上了北廣,初試第二名。另外兩個學校也輕松拿下了。”
他從錢包里抽出一張照片——是劉曉藝在藝考現場拍的,穿著那件他母親送的駝色大衣,站在北廣校牌下笑得燦爛,是他家小姑娘隨著信件寄過來的。
“嘖嘖,郎才女貌啊。”吳默調侃道,“等你到時候學成歸國,就是傳媒界的金童玉女了。”
下午的《跨文化傳播》課上,教授播放了一段關于90年代中國媒體改革的紀錄片。
當畫面切換到熟悉的央視大樓時,洛錦川的心臟猛地一跳。鏡頭里那些朝氣蓬勃的年輕記者,似乎就是劉曉藝的將來,讓他看到了未來的可能性。
“洛,作為中國學生,你怎么看這段內容?”麥迪斯教授突然點名。全班目光齊刷刷投向他。
洛錦川深吸一口氣,用沉穩的英語回答:“我認為這反映了中國媒體在保持輿論導向的同時,正逐步探索更開放的表達方式...”
他的分析專業而深入,連一向苛刻的教授都頻頻點頭。下課后,一個陌生的棕發女孩在走廊攔住了他。
“嗨,我是隔壁班的艾米麗。”她遞來一個粉色的信封,“周五有個社團聯誼派對,希望你能來。”
洛錦川愣住了。這是來美國后第一次收到正式社交邀請——雖然動機可能不純。他禮貌地接過信封:“謝謝,我會考慮的。”
回到宿舍,洛錦川把邀請函隨手放在桌上,繼續埋頭于斯坦福大學的申請材料。申請文書已經改了七稿,他仍然不滿意。
桌上攤開的還有劉曉藝最近的來信,字里行間都是對大學生活的期待。她把廣播站的交接過程寫得繪聲繪色,字跡工整得像是怕他看不清。
喜歡重回90,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請大家收藏:()重回90,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