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五秒倒計時。”導播在控制室豎起手指。
口技特長的明濤練了練嘴皮子,深吸一口氣,徐秋檢查著稿紙,劉曉藝輕輕按住耳麥。
“三、二、一,開始!”
熟悉輕快的吉他前奏響起,劉曉藝的聲音如溫和的清泉般流淌而出:“親愛的聽眾朋友們,這里是玉江中學為您帶來的《聲音劇場》。下面請欣賞,表演劇目《哈姆雷特》選段。”
國際聯中的演藝廳被改造成專業錄音棚,四周墻壁的吸音材料讓每個細微聲音都清晰可聞。觀眾席坐滿了各校選手和評委,連走廊都擠滿了人。
燈光暗下,舞臺中央只留一束追光。臺下的節目策劃劉曉藝深吸一口氣,示意隊員們各就各位。
他們沒有使用任何道具,全靠聲音和簡單的肢體語。
開場是一段悠遠的鐘聲,由廣播站特意選用的初三學生明濤用口技模擬。
這個平時不起眼的男孩,竟能將大本鐘的渾厚與寺廟鐘的清越完美融合,又能帶著兩者的差異。
"tobe,ornottobe...",重點班的劉曉藝的英文獨白如流水般傾瀉而出,標準的英式發音讓英國代表隊的選手驚訝地睜大眼睛。
緊接著,徐秋深情的用中文接上:“生存還是毀滅...”
他的聲音低沉沙啞,將哈姆雷特的矛盾痛苦表現得淋漓盡致。
最驚艷的是"戲中戲"場景。三名隊員圍成一圈,僅用聲音就營造出宮廷宴會的奢靡與陰謀——劉曉藝專門訓練的尖笑扮演王后,徐秋模仿的粗獷聲線演繹國王,明濤甚至能用口技模仿酒杯碰撞的聲音。
當劇情發展到高潮時,明濤神來之筆突然加入了一段中國傳統戲曲的哭腔:“吾王啊——”這出人意料的融合,卻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中外評委都露出驚喜的表情。
表演結束,全場靜默三秒,隨即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英國圣瑪麗學院的艾瑪激動地站起來:“這太不可思議了!我從沒想過莎士比亞可以這樣演繹!”
評委點評時,省戲劇學院的評委教授特別稱贊了這種創新:“...將東西方藝術精髓融合,正是廣播劇未來的發展方向。”
最終玉江中學獲得94.3分,僅次于國際聯中專業水準的96.1分。但他們的表演成為了當天最熱議的話題,甚至有不少外國選手特意來請教口技技巧。
“明濤,你什么時候學的這手絕活?”賽后,張麗好奇地問。
靦腆的男孩紅著臉撓撓頭:“我爺爺是縣戲劇團的口技藝人...以前覺得這手藝老土,不好意思說。”
劉曉藝拍拍他的肩膀:“今天你讓所有人看到了傳統藝術的魅力。”
當晚的總結會上,隊員們雖然疲憊但斗志昂揚。劉曉藝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我真正站在了夢想的舞臺上。明天還有場比賽,不管結果如何,我們已經證明了...”
覃老師還展示了最新的團體總分排名:英國圣瑪麗學院第一,國際聯中第二,玉江中學第三。
但更讓人振奮的是獎項——玉江中學團隊拿下節目策劃最佳創意獎,連明濤都獲得了特別才藝獎。
“明天是最后一場比賽,大家今晚就先在招待所好好休息和訓練。”覃老師說著,卻掩飾不住眼中的期待。
回到招待所,劉曉藝發現房間門口放著一個精致的小盒子。打開后是一枚精致的bbc紀念徽章,附著一張紙條:“你的哈姆雷特令我難忘。——艾瑪”
站在窗前,劉曉藝望著悅城璀璨的夜景。
從重生第一天起,她就夢想改變命運,但從未想過能走這么遠——不僅改變了自己,還影響了身邊這么多人。
在日記本上,她鄭重寫下:“今天,我們用聲音跨越了國界與文化的隔閡。廣播不只是信息的傳遞,更是...”
她停下筆,思索片刻又繼續寫道:“這個橋梁更是心靈的橋梁。而這,正是它永恒的魅力所在。”
遠處,國際聯中的鐘樓敲響了十下。明天將是比賽的最后一天,但對劉曉藝和她的伙伴們來說,這只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十一月十八日清晨,悅城的天空泛著魚肚白。
劉曉藝輕手輕腳地起床,生怕吵醒同屋的張麗。
她從行李袋最底層取出兩盤精心包裝的錄音帶——一盤貼著"辯論賽決賽"標簽,另一盤則是《哈姆雷特》廣播劇的現場錄音。
磁帶表面被她用彩筆畫了幾朵小花,旁邊工整地寫著"給阿川"。
劉曉藝的指尖輕輕撫過這些字跡,仿佛能透過這小小的磁帶,看見大洋彼岸那個正在考場奮筆疾書的少年。
“師姐,這么早就起來睹物思人啊?”張麗促狹的聲音突然從背后響起,嚇得劉曉藝差點把磁帶掉在地上。
“我、我只是在整理比賽資料...”劉曉藝耳根發燙,慌忙把磁帶塞進書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