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玉江中學大禮堂。
絳紅色的幕布被電風扇吹得微微晃動,劉曉藝踮起腳尖,幫著將“畢業典禮”的橫幅最后兩個圖釘遞給了協助裝飾的師兄。
汗水順著她的馬尾辮滑落,在后頸留下一道涼絲絲的痕跡。“左邊再高一點。”
清朗的男聲從身后傳來。洛錦川的白襯衫袖口沾著粉筆灰,手里還拿著半截沒吃完的冰棍。初一(1)班的班牌在他胸前輕輕晃動,在陽光下折射出細碎的光斑。
劉曉藝仰頭看他,突然發現他的眉眼輪廓似乎更分明了,喉結也有了明顯的突起。她紅著臉去低下頭,卻聽見禮堂門口傳來一陣喧嘩。
高三的師兄師姐們都穿著定制的藍白畢業制服正陸續有序地入場。廣播站站長孫麗華穿著淡藍色的連衣裙,胸前的畢業花鮮紅如血,作為今天的畢業生發代表之一。
她看見劉曉藝,眼睛一亮:“曉藝,來!快來幫忙調試設備,我教你這個怎用。”
劉曉藝顛顛地跑過去跟著師姐,把大禮堂的廣播操作臺的基礎操作學習了一遍,師姐估計想著傾囊傳授,講的很細。
畢業典禮正式開始前,劉曉藝也一起跟著新站長,和兩個男主持在后臺檢查麥克風。老式音響因為電流不穩發出刺耳的嘯叫,驚得她連忙堵住自己的耳朵,差點摔了手里的稿子。
“這個接地線松了。”
齊宇麒蹲在配電箱旁,熟練地擰緊某個螺絲。他手指修長,腕骨突出。
“給。”洛錦川突然遞來一盒磁帶,外殼上貼著泛黃的標簽:《春藤之聲1991》。“剛剛孫站長讓我轉交給你的歷年錄音資料。”
磁帶轉動時,先是一段沙沙的雜音,然后突然響起孫麗華學姐清亮還帶著一些稚嫩的聲音:“...這里是春藤廣播站,今天是1989年9月1日,我是播音員孫麗華...”
“師姐說她把自己的聲音從初一錄到高三,"洛錦川輕聲說,“整整六年。”
劉曉藝突然明白了他的意思。她捏緊磁帶,在漸強的進行曲中湊近他耳邊:“你如果后面走的話,我會錄一版給你帶出去。怎么樣?”
洛錦川的睫毛顫了顫,眼睛里感覺亮了,在眼下投出細密的陰影。他剛要開口,音響里突然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校長開始為優秀畢業生頒獎了。
所有人發完后面,全校師生都聽到了那首特別的背景音樂——鋼琴版的《明天會更好》,演奏者的名字沒有出現在節目單上。但劉曉藝知道,那是聽說這是一位高三畢業的師兄熬了三個通宵自學的曲子。
他之前從未學習任何的樂器,傳說中的體育生,學習生活是體育專項課和文化課中兩點一線,第一次勇于挑戰自己的未知領域。
由于表現優異,成功入選畢業典禮的轉場節目,今天他的樂器演奏和文化修養也一并成功畢業了。
當優秀畢業生代表之一的孫師姐站在話筒前時,陽光正好穿過禮堂的彩繪玻璃,在她身上投下七彩光斑,看著熟悉的師兄師姐們踏上人生新征程,劉曉藝心中感慨。
“不知道我的未來會過得怎樣精彩呢?”
聽著師姐的發,看著舞臺帷幕后面順詞的劉曉藝,洛錦川的致辭稿里,悄悄加了一段不在原稿上的話:
“...感謝所有讓電波載著夢想遠航的人。青春最美的風景,是有人與你頻率相同...每天陪伴著我們的溫暖聲音,也會在我們未來的生活中成為共同絢爛的青春回憶。”
臨近中午的陽光,穿過學校大禮堂的彩色玻璃窗,映在他的臉上,勾勒出他的側臉輪廓,睫毛在眼下投出細密的陰影。劉曉藝看見他喉結動了動:“真心祝愿各位師兄師姐們畢業快樂!”聲音堅定有力。
典禮結束后,校園里到處都是合影的人群。劉曉藝幫著收拾禮堂,在講臺縫隙里撿到一枚畢業花的別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