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溫潤厚實的宣紙,從號舍門上的小窗遞了進來。陸明淵伸出雙手,恭敬地接過。
入手微沉,紙質細膩,帶著淡淡的檀香。
他將試卷平鋪在桌案上,目光落了上去。
第一場,考的便是經義。三天之內,要完成三道題。
而今日的題目,是四書義。
一共三道,皆取自《論語》《孟子》。
要求以八股之體,各成一篇,字數需在六百至八百之間。
陸明淵的目光,落在了第一道題目上。
那一行用宋體刻印的字跡,清晰而端正。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一個再經典不過的題目。
從破題、承題,到起講、入手,再到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其中的關竅轉折,恩師林瀚文早已掰開了揉碎了講過無數遍。
天下間的讀書人,但凡有志于科舉者,對這道題目的各種解法,怕是都能倒背如流。
然而,越是這樣的題目,便越是考驗功力。
它就像是一張白紙,人人都可以在上面作畫,但誰能畫出氣象萬千,誰又只能畫出匠氣庸形,高下立判。
陸明淵沒有急。
他坐在那張硬邦邦的木凳上,腰背挺得筆直。
他緩緩地從考籃中取出那方統一發放的硯臺,將墨塊置于其上,然后提起水盂,滴入幾滴清水。
左手扶著硯臺,右手握住墨塊,開始以一種不疾不徐的節奏,緩緩研磨。
“沙……沙……”
細微而規律的摩擦聲,在寂靜的號舍里響起。
他的心,隨著這研磨的動作,一點一點地沉靜下來。
“德不孤,必有鄰。”
孔夫子兩千多年前的一句話,隔著浩瀚的時空,在他心頭緩緩流淌。
什么是德?
是陸家村趙先生的悉心啟蒙,是困頓之中不求回報的引路之恩。
是父親陸從文的憨厚質樸,是母親王氏變賣嫁妝也要供他讀書的慈愛。
是林瀚文恩師的傾囊相授,是將那枚代表著傳承與責任的“丹心佩”交到他手中的殷切期盼。
是狀元樓中,他散盡五百兩白銀后,那些寒門學子眼中亮起的敬佩與感激之光。
這些,都是德。
那什么是鄰?
是林遠峰跨越階級的友誼,是在他初露鋒芒時,便毫不猶豫地將整個翰墨軒的未來押在他身上的信任。
是趙浩然伯父的庇護,是從江陵縣到這繁華京都,一路上的保駕護航。
是張孝純、李慕白等一眾同年,發自內心的維護與支持。
是那些素不相識,卻因一首詩、一個義舉,便對他報以善意的陌生人。
這些人,都是鄰。
有德,便不會孤獨。
因為德行本身,就像是一塊磁石,會吸引來志同道合的伙伴。
它又像是一盞燈,能照亮前路,也能讓遠方的人看見你的光。
其中的道理,陸明淵早已不是從書本上讀來,而是用他這十年的人生,一步一步,親身驗證過的。
一炷香的時間,悄然流逝。
硯臺中的墨汁,已經變得烏黑油亮,濃稠的如同化不開的夜。
陸明淵停下了手中的動作。
他將墨塊輕輕擱在一旁,提起那支嶄新的羊毫筆,飽蘸濃墨。
筆尖在空中懸停了一瞬,然后,他緩緩睜開眼。
那雙清澈的眸子里,所有的雜念、思緒、感懷,盡數褪去,只剩下一片前所未有的清明與專注。
筆尖落下。
沒有絲毫的猶豫與遲疑。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