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階九十九級,青石鋪就,被歲月與無數官靴打磨得光滑如鏡。
倒映著天光云影,也倒映著少年人平靜而堅定的臉龐。
衙門前的兩尊石獅,目光炯炯,無聲地訴說著此地的威嚴與權柄。
身著號服的衙役見他獨自一人前來,本想上前盤問。
目光觸及他身上那件看似普通卻質料上乘的青衫,以及那份遠超同齡人的沉靜氣度,便多了一份審慎。
“在下陸明淵,自杭州而來,求見巡撫大人。”
陸明淵遞上名帖,聲音清朗,不卑不亢。
那衙役聽到“陸明淵”三字,神情陡然一變,眼中閃過一絲驚異與恭敬。
顯然,這個名字,在這座衙門里早已不是秘密。
他不敢怠慢,連忙躬身道:“陸案首稍待,小的這就去通報。”
門童一路小跑進了那深邃的儀門,不過片刻功夫,便引著一位身著青色官袍的中年文士快步走了出來。
那文士約莫四十歲年紀,面容儒雅,步履沉穩,雙目之中透著一股精明干練。
行走之間,官袍下擺微微拂動,自有一番氣度。
他目光如電,第一時間便落在了陸明淵的身上。
視線在他腰間那枚溫潤的血沁竹心佩上微微一頓,眼神瞬間變得熱切起來。
那玉佩是林瀚文當初所贈,乃是其師門信物,見玉佩如見其親傳弟子。
“可是明淵當面?”
文士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快步上前,主動拱手道。
“在下沈文龍,乃是撫臺大人的幕僚,在此恭候多時了。”
陸明淵心中微動,他知道巡撫幕僚,尤其是能被派來迎接自己的心腹,在衙門里的地位非同小可。
他連忙還禮:“晚生陸明淵,見過沈先生。”
“哎,當不得先生二字,你我以表字相稱即可。”
沈文龍扶住他的手臂,上上下下地打量著他,眼中滿是毫不掩飾的欣賞與贊嘆。
“早就聽聞大人對你贊不絕口,說你是百年難得一見的麒麟兒。”
“我初時還有些不信,畢竟年僅十歲,便能在文風鼎盛的浙江省連中三元,這等壯舉,實在是匪夷所思。”
“今日一見,方知大人所不虛,這份氣度,這份沉穩,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
他的熱情,幾乎有些超乎尋常,讓陸明淵都感到了一絲意外。
沈文龍似乎也察覺到了自己的失態,他朗聲一笑,帶著幾分歉意解釋道。
“明淵勿怪,實在是文龍對你那篇《漕海之爭》的策論,佩服到了五體投地!”
“那篇文章,我曾有幸拜讀過撫臺大人謄抄的稿子,當真是字字珠璣,振聾發聵!”
“不僅將那困擾朝堂數十年的漕海利弊,剖析得淋漓盡致,更提出了‘體用’之說,為我大乾開辟了一條經世濟民的全新思路。”
“每每思及,都忍不住心潮澎湃,恨不能與你當面對談一番。今日得見真人,一時情難自禁,倒是唐突了。”
原來如此。
陸明淵心中了然。
對于沈文龍這等真正懂行的政壇中人而,一篇能夠直指時弊、并給出可行之道的策論,其分量遠比“三元及第”的虛名要重得多。
那是真正能夠改變國朝命運的力量。
“沈先生謬贊了,晚生不過是紙上談兵,拾人牙慧罷了。”
陸明淵謙遜道。
“這可不是拾人牙慧。”
沈文龍搖了搖頭,神情鄭重。
“此乃大道之。好了,此地不是說話的地方,撫臺大人早已等著了,我先帶你進去。”
說罷,他親切地側過身,引著陸明淵穿過儀門,向著衙門深處走去。
巡撫衙門內部,遠比外面看起來更加深廣。
層層疊疊的院落,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將凡塵的喧囂隔絕在外,只余下權力的靜謐與威嚴。
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江南首府的富庶與朝廷的體面。
沈文龍一邊走,一邊為陸明淵介紹著衙門內的各處建筑與職能,語間頗為熟稔,顯然是此地的核心人物。
最終,兩人來到了一處幽靜的院落前。
院內栽種著幾竿翠竹,一座雅致的書房坐落其中。
沈文龍停下腳步,輕聲道:“明淵,撫臺大人正在處理緊急公務,你且在此稍候片刻,我去去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