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 > 第284章 無子

      第284章 無子

      呵,朱元璋和朱標父子自然不會吝嗇動用雷霆手段。

      只要藍玉和李景隆安分下來,事情便好辦多了。

      調集兵馬、籌措糧草、打造兵器……

      這些本就是駕輕就熟的事,如今有傅友德先前帶回的巨大收獲作為底氣,再加上太子朱標在后坐鎮,各項事務推進得異常順利。

      一切如行云流水般順暢無阻。

      朱標負責盯著出征事宜,朱元璋則轉頭開始“關照”胡大老爺。

      在他眼中,整個大明能在海貿和航海之事上出謀劃策的,唯有胡大老爺。

      而胡大老爺近來閑著也是閑著。

      若真要他正經當差辦事,他定然不情愿。

      但像現在這樣,朱元璋找他閑聊扯淡,順便問問建議,他倒是樂意奉陪。

      吹唄!

      誰還不會吹牛了?

      前世和好友在路邊攤就著燒烤啤酒都能吹得面紅耳赤,不就是為了顯擺?

      如今更妙,在洪武皇帝面前裝模作樣,只需動動嘴皮子,何樂而不為?

      于是,胡大老爺將腦子里關于殖民航海的那點東西全倒了出來。

      不過,他嘴上雖天花亂墜,卻始終牢記一點——但凡涉及兵權之事,哪怕朱元璋主動提起,他也充耳不聞。

      逼急了,干脆一句“不知”搪塞過去。

      久而久之,朱元璋對胡大老爺愈發信任倚重。

      畢竟,這么好用又懂分寸的人可不多見。

      就在這般日子里,轉眼便到了三支大軍出征之日。

      這次,朱元璋親自到碼頭送行,祈愿大軍一帆風順。

      無他,此次三支兵馬皆奔海外未知之地而去。

      他們所有的依據,僅是胡大老爺提供的那份地圖。

      可胡大老爺早說過,地圖僅供參考,畢竟他未曾實地考察,具體如何行事還得靠主帥們自行決斷。

      隨著大軍啟程,分三路進發,三位主帥之間的較量也隨之展開。

      傅友德自不必說,作為久經沙場的老將,經驗最為豐富。

      加之已有一次出海經歷,雖稱不上駕輕就熟,但遠比另兩位生手強得多。

      單是行軍途中便能看出,傅友德所部在速度、方向等方面最為穩健。

      即便在航行中,他也依照先前經驗,令將士每日操練,并鼓勵眾人垂釣消遣。

      既能打發船上枯燥時光,又能補充糧草儲備。

      藍玉所部的作風截然不同。

      他是三支隊伍中行動最迅猛的。

      遇上順風時,他真敢揚起全帆疾馳。

      這股狠勁簡直不要命!

      他手下的士兵同樣悍不畏死,風格更是獨樹一幟。

      軍紀松散、喧嘩吵鬧,活脫脫一群兵痞。

      可看著他們刀不離手,遇到船只不論大小都要攔截搜查的架勢,藍玉對他們的戰力毫不懷疑。

      他帶兵向來如此,不是大捷就是慘敗,永遠沖鋒在前。

      在他看來,要讓士兵賣命,就得給足好處。

      好處從哪來?當然得從敵人身上搶!

      比起傅友德的穩健和藍玉的激進,落在最后的李景隆顯得相形見絀。

      海上遠征與陸地行軍大不相同。

      即便陸地作戰,李景隆也是最缺乏經驗的。

      原本心高氣傲的他,出海不到五天就亂了陣腳。

      簡直顧此失彼,狼狽不堪。

      幸虧眼下無需對敵,不必擔心遭遇突襲。

      雖然磕磕絆絆,但李景隆部總算沒掉隊。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也在不斷磨練中逐漸成長。

      可偏偏這時,目的地到了。

      按原計劃,三位主帥本該先質問番邦國王,待對方拒絕后再開戰。

      但就連最穩重的傅友德,此刻也”忘記”了質問環節。

      打!

      直接開打!

      沒有戰斗哪來軍功?

      選好登陸點后,憋了半月的大明將士頓時化作武裝到牙齒的惡狼,蜂擁上岸。

      這些地方小國何曾見過如此兇悍的正規軍?

      轉眼間哀嚎四起,攻勢如潮!

      說實話,這些番邦小國遇上明軍真是倒了大霉。

      他們幾百年來經歷的戰爭,與明軍的打法根本不在一個層次。

      就拿三路大軍中最弱的李景隆來說。

      雖然比起另外兩位主帥差得離譜。

      眼高手低、生搬硬套的毛病暴露無遺。

      但李景隆再差,好歹是”科班出身”!

      他正經學過行軍布陣、攻城守寨、安營扎寨

      這些軍事要領,他掌握的可都是最精華的正統兵法。

      經過海上這段行軍旅程,李九江漸漸意識到自身能力與預期存在差距。

      抵達戰場后,這位將領變得格外謹慎。

      他嚴格按照兵法典籍行事,每個戰術動作都規規矩矩。

      結果……竟將敵軍打得落花流水。

      原來這些異邦小國的作戰方式仍停留在”吶喊沖鋒”的原始階段。

      在他們眼中,戰爭就是沖上去砍殺對手。

      但明軍,特別是李景隆這類受過正規訓練的將領,做法截然不同。

      前鋒派出刀盾手,一手持刀一手執盾,穩步推進戰線為后續部隊開辟空間;

      接著投入長矛兵,身著輕甲手持長槍,在刀盾手掩護下精準刺擊;

      中軍主力披掛重甲,手持橫刀,擅長結陣作戰,一個小型梅花陣就能抵御數十人圍攻。

      最后方是從遠方調來的精銳輕騎兵。

      這些騎士看似輕裝,實則穿著鐵片編織的鎧甲。

      弓馬嫻熟的他們,對付從未見過正規騎兵的異邦武裝簡直易如反掌。

      李九江這種刻板套用兵法的戰術,居然在敵軍統帥注視下逐步將其擊潰。

      沒有迂回包抄,沒有陣型變換,就是組成攻守兼備的方陣一路碾壓。

      這場景著實令人震驚。

      李九江尚且如此,更遑論藍玉與傅友德這兩位名將。

      對付不懂戰術的烏合之眾,他們若不輕松取勝簡直無顏見人。

      短短五日內,三路大軍各自占據有利據點。

      接下來就該隨船文官、胥吏和工匠們大顯身手了。

      選址筑城、修建官署、建造碼頭……

      這些對明朝官員來說輕車熟路。

      完全照搬國內制度即可。

      什么當地特色?蠻夷小國也配在明朝面前談特色?

      筑城所需的勞力自然要從當地”征調”。

      畢竟不是所有異邦人都敢對抗天朝大軍。

      總有些順從的百姓愿意干活。

      雖然需要士兵持刀監督,但能做事就是好樣的。

      海外戰事進展順利,暫時還影響不到中原腹地。

      閑居在家的胡大老爺又回到府中享清福。

      至于那個異邦外交司郎中的官職,既然事務已移交道衍和尚打理,自然不算他的差事。

      自覺已是無業游民的胡大老爺,在家閑居數日后,轉身就鉆進了外宅別院。

      這處小院原本分別屬于如詩和宛如,如今卻被稀里糊涂地打通了,胡大老爺在這里顯得格外自在。

      其實,只要不必處理公務、不必煩心勞神,胡大老爺總能輕易放松下來。

      在外室小院逍遙兩日后,胡大老爺覺得有些乏味,瞧著眼前這對佳人,咂了咂嘴,忽然冒出個新點子。

      s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