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鈴聲尖銳地劃破了書房的寧靜。
沈默按下接聽鍵,市局刑偵支隊長的聲音帶著一絲壓抑的緊迫感傳來。
近三個月,五起墜樓案,死者毫無關聯,唯一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死在了老式單位宿舍樓的樓梯間里。
更準確地說,是死在了從上往下數的“第十三級臺階”上。
現場勘查結果近乎詭異:沒有搏斗痕跡,死者腳上的鞋印沒有絲毫偏移,仿佛只是正常下樓,卻憑空墜落。
尸檢報告則指向一個更令人費解的細節,所有死者在墜落的瞬間,全身肌肉都處于極度松弛狀態,像是根本沒有意識到危險的降臨。
這些案發樓棟,全部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屬于同一批“城南安居工程”。
沈默的指尖在平板電腦上劃過,調出案卷資料。
最關鍵的一條信息跳了出來:所有涉事樓梯,均使用了同一家建材廠供應的踏板。
他放大現場照片,一張張比對。
照片旁的勘測數據顯示,樓梯每級臺階的標準高度應為17厘米,但每一處案發現場的第十三級臺階,實測高度都普遍偏低,平均只有143厘米。
然而,當年的建筑圖紙上,所有數據都精準無誤,沒有任何施工錯誤的記錄。
一個微小的結構差異,五條人命。這絕非巧合。
沈默驅車趕往其中一棟尚未解封的案發宿舍樓。
老舊的樓道里彌漫著潮濕的霉味,聲控燈昏暗地閃爍。
他避開了所有住戶,在凌晨兩點這個最無人驚擾的時段,獨自站在了那道通向死亡的樓梯前。
他從勘察箱里取出便攜式激光測距儀和高精度濕度傳感器,將它們固定在第十三級臺階對面的墻壁上,開始連續監測。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樓道里死寂一片。
三小時后,當空氣濕度計的讀數緩慢攀升至85時,異變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