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上,顧清瀾也看了李鈺的文章,心中歡喜。
開口道:“來來來,出題出題,看看老夫這學生能不能回答上來。”
李鈺寫出文章,便已經自證清白,如今再讓這些官員出題。
一是為了將文采徹底展現。
二是為了讓這些官員心服口服。
顧清瀾當然也知道李鈺心思,那就讓這巴掌揚得再高一點,將溫黨的人打痛!
聽到顧清瀾的話,又見皇帝沒有阻止。
一位溫黨老臣出列,面帶譏諷道:“李鈺,你既通《春秋》,可知《春秋》決獄?
今有案例: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若父竊羊,子當如何?
若依《春秋》決獄之‘原心定罪’,又當如何判?
你若能厘清其中微義,老夫便服你!”
此題涉及儒家親親相隱與國法沖突的千古難題,極考對經義的精微理解。
溫黨眾人面帶笑容,紛紛覺得此題出得極好。
李鈺不假思索,朗聲答道:“《論語》云‘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此乃人情之常,非謂可枉國法。
若父竊羊,子當勸父歸還,代為賠償,此為人子之孝。
若父執意不從,子亦不可舉報告官,此為人子之隱。
然官府查獲,依法論處,父當受罰,此為國法之公。
《春秋》決獄,‘原心定罪’,重在考察動機。
若子為隱而隱,乃至助父為惡,其心可誅。
若子隱忍痛苦,旨在全孝道而減少父親罪責,其情可憫。
故判罰之時,于子可酌情減等,然罪不可完全赦免。
此乃情、理、法三者之權衡,圣人之教,絕非鼓勵徇私枉法!”
李鈺的回答條理清晰,既守經義,又合法理,讓那老臣啞口無。
溫黨眾人臉色有些變化,看來這小子對經義確實研究透徹。
戶部尚書發難了:“巧令色!那我問你,若國庫空虛,邊餉急切,加稅則傷民,不加則誤國,當如何措置?”
李鈺略一沉吟,朗聲答道:“這位大人所問,實為國之難題。
學生淺見,開源節流并舉。
開源非止加稅一途,可嚴查豪強隱田漏稅,可整頓漕運、鹽務中飽之弊。
可鼓勵工商,通有無之利。
節流則需汰冗員、省浮費,尤其軍中空餉、工程虛耗,當為第一要務!
與其汲汲于盤剝小民,不若刀刃向內,刮骨療毒!
所得之財,方可稱‘公利’,用于邊餉,民雖苦而不怨!”
戶部尚書冷笑道:“你這回答流于表面,若陛下命你即刻籌措百萬軍餉,你待如何?
可能拿出具體章程?如果不能,就是空談誤國!”
顧清瀾皺眉道:“張尚書,李鈺還不是官員,國庫空虛你讓他想辦法?”
張尚書笑道:“不是他說的不限題材嗎?怎么,回答不上來了?”
顧清瀾還想再說,李鈺已經道:“學生豈敢空談!
籌措軍餉,短期可有三策:
一曰‘捐納’,然非良法,易生弊政,只可非常時期權宜用之,且需嚴控,防止鬻爵泛濫。
二曰‘借貸’,向江南富商巨賈發行‘軍需債券’,約定利息,以未來鹽稅或海關收入為抵押,可解燃眉之急。
三曰‘變賣’,清查宗室、勛貴部分閑置莊園、產業,公開售賣,既可充實國庫,亦可抑制兼并!”
他頓了頓,聲音提高,“然此皆治標!治本之策,仍在學生方才所。
清丈田畝,使豪強無所遁形,則稅基可廣。
整頓漕運、鹽政,剔除中飽私囊之蠹蟲,則歲入可增。
鼓勵工商,暢通商路,則稅源可活!
若行此策,何愁國庫不豐?
只怕是……有些人,不愿見到國庫豐盈罷了!”
最后一句,意有所指,直指權貴利益集團,聽得溫黨眾人臉色鐵青。
此時,一位以詭辯著稱的御史陰惻惻地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