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廳長掛了電話,立刻召集省廳刑偵、特警、文物保護部門的負責人開會。
會議室里,燈光下的地圖上,勐拉河的支流被紅筆圈出,旁邊標注著“抓捕點”“埋伏點”“接應點”,每個人臉上都帶著嚴肅。
這不僅是一次抓捕行動,更是一場守護華夏文物的攻堅戰。
第二日清晨,滇南省廳辦公樓的紅磚在晨霧里泛著冷硬的質感,三樓會議室的門徹夜未關,走廊里飄著濃得散不去的煙味。
段廳長踩著晨光走進會議室時,刑偵總隊長張銳正趴在地圖上標注路線,紅藍鉛筆在“勐拉河支流”的位置畫了三道交叉線,分別對應“埋伏點”“突擊點”“接應點”。
“特警支隊的裝備清點完了?”段廳長拉過一把木椅坐下,指尖在桌沿的咖啡漬上輕輕蹭過。
“早清點完了,防彈插板、破門器、強光手電按人頭配齊,連備用電池都多帶了兩箱。”特警支隊長李剛揉著發紅的眼睛,面前攤著的裝備清單上,每一項都打了勾,“隊員們凌晨三點就去靶場適應武器了,勐拉河那邊的地形模擬圖也傳過來了,蘆葦蕩的深淺、岔道的寬窄都標得清清楚楚。”
文物保護部門的老周推了推老花鏡,把一疊泛黃的文件推到中間:“這是近三年刀疤陳走私文物的記錄,從西漢青銅劍到清代青花瓷都有,我把每件文物的特征、鑒定要點都整理成了小冊子,到時候讓前線的同志揣著,萬一繳獲了真文物,別跟仿品混了。”
段廳長拿起小冊子翻了兩頁,指尖停在“滇王金印仿品特征”那一頁:“老周,你再抽兩個經驗豐富的鑒定員,跟特警隊一起走,這次不僅要抓刀疤陳,更要把他手里可能藏著的真文物都追回來,一件都不能漏。”
與此同時,緬北勐拉的橡膠林里,王保山正蹲在潮濕的泥地上,跟羅少校、勐拉警方負責人丹吞用樹枝比劃戰術。
露水打濕了他的警服褲腳,褲腿上還沾著昨晚踩的泥點。
“刀疤陳的船肯定走東邊的岔道,那里水流緩,能藏船。”王保山用樹枝在地上畫了條彎曲的線,“羅少校,你帶三十人埋伏在岔道入口的蘆葦蕩,等船進來就用漁網纏住螺旋槳,別讓他掉頭跑。”
丹吞操著半生不熟的中文,手指在“接應點”的位置敲了敲:“我們的人會在下游兩公里處設卡,帶了三艘沖鋒舟,一旦刀疤陳的船沖過蘆葦蕩,就用沖鋒舟攔下來。”
“還有通信的事。”王保山突然想起什么,從口袋里掏出個黑色對講機,“這玩意兒在橡膠林里信號不穩定,我跟省廳約定好,每半小時用暗號聯絡一次,要是超過四十分鐘沒消息,你們就按備用方案行動。”
羅少校接過對講機試了試,電流聲里混著隱約的鳥叫:“放心,我們的人都懂中文暗號,不會出岔子。”
而在滇南市公安局,葉瀾滄正對著電話那頭的小張反復叮囑:“瑞玉閣那邊盯緊點,段景宏兩天沒傳消息了,要是看到葉南詔送料過去,想辦法跟他遞個話,問問交易時間有沒有變。”
晨光漸亮,霧慢慢散了,從滇南省廳到緬北勐拉,從市局專案組到邊境埋伏點,各方都在按部就班推進,像一張慢慢收緊的網,只等獵物踏入陷阱。
瑞玉閣后院的緬桂花樹落了滿地白瓣,葉南詔蹬著輛舊三輪車,車斗里的玉料用紅布裹得嚴實,車輪碾過花瓣時,留下兩道帶著玉粉的淺痕。
他在后門停下時,沐娜允已經舉著強光手電等在那里,藏青色風衣的領口別著枚青銅紐扣。
那是寸文山給她的“信物”,用來核對接貨人身份。
“葉老先生,料都齊了?”沐娜允上前掀開紅布,六塊半開的老坑料露出來,綠玉肉在晨光下泛著瑩潤的光,連表皮的松花都透著自然的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