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制度。在高二年級的文理分科之后,普通班學生便徹底失去了轉入重點班的機會。然而,重點班的人員結構卻并非一成不變,在高二的一年之中,不斷有學生從重點班自愿退出。周同學在高二年級從普通班轉至重點班,半年后又從重點班轉至普通班,“重點班的競爭太激烈了,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那時候每天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學習,甚至連同學之間都很少有交流,每天都過得很壓抑……重點班的同學成績都很好,那時候,我覺得自己無比差,有點擔心自己考不上大學……第二學期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再也撐不下去了,于是決定轉到文科班去。”“高二的時候,我們班先后走了十來個人,有成績不錯的,也有一貫墊底的,大多轉去了文科班,也有去‘化學、生物’班的……基本都是自愿,老師不會因為你成績不好就勸你轉班的,那樣太打擊學生了。”從訪談資料中可以發現,退出重點班的學生并不是個別人,其比例占到了將近15。在訪談中,周同學還提到了離開重點班必須經歷一些“手續”。“我先是向班主任遞交了一份轉班申請,當天,班主任就找我談話了,他把轉班的利害關系給我詳細地分析了一遍,反復強調學理科的好處,他說理科就業面廣,好找工作;然后,教導主任和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又分別找我談話,勸我考慮清楚……當時我是下定決心要轉,態度很堅定……之后我就獲得了批準。”“除非是墊底的學生,不然老師還是會力勸他們留在重點班的。”退出重點班的趨勢一直持續到高三年級。“高三之后,學校就不批準轉班了,畢竟要重新開始一門課程的學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走的都在高二走了,因為等到高三,你想走也走不掉了……我相信,肯定不止我們這十來個人想走,畢竟重點班的教學方式只適合少數人-->>,但是要大家放棄那么好的資源,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走之前也掙扎了很長一段時間,我知道有一些同學一直在掙扎,但是最終還是決定留在那里。”(個案5)可以說,過度的競爭和壓力導致了重點班部分學生的心理失衡,選擇逃離還是選擇堅守,成為了他們不斷掙扎的難題,這一點筆者還將在下文中進行詳細地展示和分析。
3
重點班與普通班
教學方式的差異。如上所述,重點班學生一向被視作經過層層篩選、脫穎而出的尖子生,與普通班學生相比,他們被認定具備更強的學習能力和更好的內在潛質,也被學校和任課教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因此,b高中對重點班學生的教學方式是完全區別于普通班的。
在師資力量方面,任教于重點班的都是b高中的精英教師,他們的年齡較長,授課水平很高,教學經驗相當豐富,在a市都有著很高的名望;而任教于普通班的大多是新進的年輕教師,他們的授課技巧還不成熟,教學經驗也相對匱乏。值得一提的是,在b高中,重點班的教師按規定是不能兼任普通班教職的。重點班與普通班在師資力量方面的差距由此可見一斑。
在教學內容方面,普通班更加注重基礎,重點班更加注重提高。普通班的教師普遍傾向于以教材作為授課藍本,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基本概念和常規例題的教授上。而重點班的教師幾乎從來不講授教材上的內容,對于那些教材用大量篇幅詳細闡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都只是幾句話帶過,“對他們(重點班的教師)來說,那些太簡單了,他們默認我們都懂,也可以說,他們根本不關心我們懂不懂”;常規例題被列為自學內容,教師在課堂上只挑些參考書上的難題、怪題進行講解,“很多題目的難度跟高考最后一題差不多,還有的完全超出了高考的范圍,根本是照著競賽的路數來的,有時候,感覺不像是在培養高考人才,而是在培養競賽人才”;除此之外,重點班的教學進度一向比普通班快得多,“有時候我們開玩笑說,普通班一個學期學的東西,我們一個星期就得掌握,這個說得夸張了點,不過我們的進度確實要比普通班快很多。”(個案6)對于這樣的教學模式,普通班和重點班的學生都有一定程度的異議,尤其是普通班的尖子生和重點班學習成績排名中、后的學生。鄭同學在高二年級的文理分科中被編入了“物理、化學”組合的普通班,“我高一成績一直很好,但是期末沒考好,沒能分到重點班,這是我高中最遺憾的事情……學校把沖擊名校的希望都寄托在重點班了,對普通班的要求就是上本科線……基本概念確實應該反復強調,但是我希望能加入一些更有深度的內容,畢竟在高考中最后幾道大題還是挺難的,如果做出來,總分能提高很多……我們數學老師常說,你們把前面的小題做好就行了,最后的大題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放棄也沒關系,這樣的建議對成績一般的同學來說確實是有用的,但是,對我們這些好學生來說,放棄兩道分值那么大的題,能考上名校的概率就很小了。學校的這種教學安排,讓我們普通班的好學生根本沒有能力和重點班競爭,其實是不公平的。”(個案7)李同學一直就讀于重點班,“我在班里大概排三十多名吧,成績一般,不是最差的……(重點班)教得太難了,我經常感覺跟不上,連班里成績最好的同學都覺得有壓力,更別提成績不如我的那些了……其實,高考還是更加注重基礎知識的,難題只占到很小的一部分,我個人覺得老師不應該把注意力全放在難題上面,還是應該多講講基本概念的,這也更符合大多數同學的需要……我們常說,要是沒那么多尖子生,索性就不要開兩個重點班。”(個案4)
在作業和考試方面,重點班作業和考試題目的難度都要遠遠高于普通班。“我們的作業跟普通班不一樣,難度要高一點……平時的小測卷也有區別,前面一半一樣,后面一半不一樣,我們的比普通班的難。”(個案4)
在對學生的要求方面,重點班的教師對學生有更高的要求。“老師常常跟我們說,我們是全年級最好的學生,所以要不斷爭取做到更高……在答疑的時候,老師只肯講解難題,你提的問題太簡單,他就會很不高興,讓你自己去翻教材,那時候,你就感覺到自己被鄙視了……如果在作業和考試里犯了低級錯誤,就會被點名批評,其實,大家都是學生,都會犯低級錯誤,這個時候,重點班的學生面臨的打擊和壓力會大很多。”(個案6)
區隔與分層。從訪談資料中可以發現,重點班和普通班之間存在著的明顯的區隔和分層。一直就讀于普通班的王同學對于重點班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不管是在老師眼里,還是在我們眼里,我們都比重點班低一個檔次……我們跟重點班的學生基本沒有交集,很少有機會跟重點班的同學來往……夸張點說,我們不是一個世界的,當時我覺得自己能考上本科就不錯了,人家都是北大、清華的苗子,怎么一樣呢?”(個案8)由此可見,這種區隔和分層主要是基于學業成就資源的差異而形成的,在b高中,學業成就資源的占有狀況是決定學生地位的基礎性的、最為關鍵性的維度,重點班的學生都是公認的“尖子生”,相對于普通班學生,他們更受到學校的重視,也擁有更豐富的優質資源,這使得他們在學生群體中取得了較高的社會地位。
與此同時,授課教師的態度,以及學校對重點班和普通班所進行的區分,也強化了這種區隔和分層。一方面,授課教師對重點班和普通班的學生存在偏見,并且將這種偏見帶入了日常教學。普通班的教師往往把重點班作為榜樣,有意或無意地表達他們對于學生較低的期望,“老師常跟我們說,你們看看人家重點班的學生,比你們聰明,還比你們用功,再看看你們自己,基礎比人家差那么多,還整天吊兒郎當的……你們能考上大學就不錯了,你們以為就你們這水平,能考上好大學?也不想想比人家重點班差多少”,“老師常常拿我們跟重點班的學生作比較,每次考完試,老師都會特別講一下重點班的平均分是多少,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比重點班差一大截;如果考得好,跟重點班差距縮小了,老師就會表揚;有幾次,我們超過了重點班,老師就會異常興奮,好像發生了奇跡一樣……在老師的概念里,我們就應該比重點班差。”(個案7)重點班的教師也會把自己的學生和普通班的學生作比較,反復提醒自己的學生,他們比普通班的學生更優秀,“他們常說,‘你們再這樣下去,就連普通班的學生都比不上了。’‘你們還不用功,是想被普通班的學生超過嗎?’‘你們都是成績最好的,只有成績最好的才能進重點班,你們要更加努力,保持現在的優勢……’如果普通班的考試成績超過了我們,那就等著挨訓吧,我們班的老師都把這個當作奇恥大辱,之后的幾個星期都會過得很悲慘。”(個案6)另一方面,學校采取種種手段,有意識地將重點班和普通班進行符號性和儀式性地區分。最顯而易見的是名稱上的區分,“兩個重點班一個叫‘重點1班’,一個叫‘重點2班’,普通班就叫‘1班’、‘2班’、‘3班’,一直到‘10班’……參加任何活動,重點班都排在普通班的前面……學生代表也是一樣,常常是重點班選一個,普通班選一個。”在考試中,這種區分也處處顯現,“一張考卷上總會標明,這是重點班必做題,那是普通班必做題,比較一下會發現,有時候重點班必做題并不比普通班必做題難,但是這個傳統是一直保留的。判完卷后,平均分有兩個,一個是重點班平均分,另一個是普通班平均分;排名也有兩個,一個是重點班學生的年級排名,一個是普通班學生的年級排名……”此外,重點班學生還被賦予了許多特殊的權利,“高三的時候,學校有一些自主招生名額,都給了重點班的學生……重點班的學生更容易加入競賽輔導班,學校覺得他們更有潛質。”(個案5)這種種區分對學生自我概念的形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在重點班和普通班之間人為地劃出了一道鴻溝,塑造出普通班學生的“重點班之夢”。
4
逃離重點班
在此項研究中,筆者對3名自愿退出重點班的學生進行了訪談。既然重點班擁有更好的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為普通班的學生所羨慕,那為什么他們還要選擇離開呢?這3名受訪對象都提到了這樣一個關鍵詞——“壓力”,在他們看來,重點班存在著一種很強的“壓力文化”,授課教師傾向于最大限度地向學生施加壓力,迫使學生不斷自我完善。“在重點班的時候,覺得自己24小時都得學習,一刻都不能放松,而且不能犯錯,犯了錯就會被鄙視……老師教得太難了,我完全跟不上,甚至懷疑自己的智商有問題……同學都很牛,競爭非常激烈,我再怎么努力也考不到前十,覺得很挫敗。”(個案3)“不能退步,一旦退步,班主任和各科老師就輪流找你談話,有一陣子我每天下課就被老師找去談話,直到上課老師才讓我回教室,那種感覺特別不好。”(個案2)周同學對重點班的一項“不人道”的傳統記憶猶新,“高中的時候,每周都要進行考試,考試成績最后一名的同學會被老師當堂點名,站起來接受思想教育,接下來的一周,每次上課老師都會讓他站起來回答問題,如果答不出或者答錯了,就接著進行思想教育……大家都是好學生,誰受得了天天在全班同學面前挨批呢?……那時候重點班的考試題很難,誰都不能保證自己不是最差的,有一次我只比最后一名高一點點,所以壓力非常大。”(個案5)除此之外,重點班還存在著同樣強烈的“競爭文化”,授課教師也不斷鼓勵學生相互競爭。“當時的班級氛圍不怎么好,沒什么人情味,同學之間更多的是一種競爭關系。”(個案2)“重點班的同學依據成績劃分成不同的小圈子,對不屬于自己圈子的同學比較冷漠,我是高二從普通班轉進去的,都一個學期了還是沒有什么朋友。”(個案5)與此同時,他們都表示更喜歡普通班的學習氛圍。“普通班的學生稍微笨了點,老師講課慢了很多,壓力比過去小了,不會每天神經緊張只想著學習,人的性格也開朗了很多。”(個案5)“普通班的學生更友善一些,彼此之間不再只有競爭關系了,在普通班的感覺更舒服一些。”(個案2)他們還提到,在重點班,很多同學都厭倦了過度的壓力和競爭,但是出于種種原因,他們還是選擇堅持了下去。“可以理解,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嘛,畢竟重點班有最好的老師,教學質量也是全校最好的……也有顧慮面子的,怕轉去普通班被人鄙視,就好像是承認在重點班混不下去了一樣。”(個案3)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