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5,半推半就堅持學完競賽的女生e
e是這個班4個女生之一,也是10個個案中唯一一位女生。e學競賽本身就不是自愿的,最后有驚無險拿到省生物競賽一等獎,卻放棄了保送資格,想通過加分沖刺清華北大。可惜的是她只通過了浙大自主招生考試,高考又沒達到清華北大的分數線,所以還是去了浙大的工科實驗班,現在和d一樣學習光電信息專業。e對大學和專業都比較滿意。
e是此次受訪者中唯一的女生,也是該班僅有的四個女生之一。更重要的,e是獲得保送資格的學生里僅有的兩個放棄保送考試、決心參加高考的同學之一。因此對e的競賽學習經歷做深入了解很有意義。
e是從小學四五年級就開始學奧數了,她爸媽都是數學系的,加上覺得大家都去學了,于是就讓她也去了。e自己當時覺得無所謂,興趣也一般,沒有想太多,去就去了。到了初中有各種競賽,e的學校就會組織一些學生去參加,但學校并不是讓學生自愿報名,而是強制重點班的同學都去參加競賽考試,e也是被強制者之一。e說自己談不上感不感興趣,就為拿個獎,即使拿不到也去感受一下氣場。
真正參加系統的競賽學習,e是從高中才開始的。初中還只是臨到競賽就去參加,高中則是為競賽參加系統的常規培訓了。e本身對競賽甚至對學習本身并沒什么興趣,只是學校在高二強制分出了競賽班,把各班成績好一點的同學抽過去,當時也不知道競賽到底是什么就進了生物組。加上家長總督促自己,又沒什么課余活動,e就這么一直學下來了。但e說大學之前做什么都談不上興趣,不只是競賽,其他都是被強制去做的。e回憶說當時算是被學校稀里糊涂拉過去的,父母又不停灌輸競賽可以加分的想法,自己就像任人宰割一樣被安排學這學那。
至于為什么學生物,e說在決定之前甚至沒上過生物課(b和e都是高二并校之后加入的生物組,c是從高一就開始學的),只是感覺生物比較好玩。但最主要的還是e覺得生物比較容易,自己在其他學科的作為不大,以前參加過物理數學競賽學習但都效果不佳,加上聽說生物教練很優秀、以前的成績很好,而數理化的競賽高一就已經開始了,生物會再重新講,于是就選了生物。因此e是從最可能學得好的角度出發選了生物。
除了最后沖刺那段時間停課時投入比較大,e和b一樣,和c不同,平時花在競賽上的時間并不多。具體情況是,e平時比較偷懶,一周只花五六個小時看生物,而且都是臨時抱佛腳,就是每次階段測試之前突擊看書。
后來停課的時候,e就基本上一整天都在看生物了,每天大概10小時。那時候e覺得壓力還不算大,主要是實驗的時候因為筆試成績不高而比較有壓力。e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還是來自學習本身,比如該背的背不出來,要看的東西太多,不知如何下手;題目量也過大,沒法像高中學習一樣都弄得很明白。但即使如此,e還是認為平時的常規學習并沒有受到很大影響,因為畢竟投入不大。
e最焦慮的時候是最后停課沖刺階段,e的學習習慣就是一定要聽課,自學能力不太好,所以缺課就很擔心自己其他課程被耽誤。e當時擔心到連實驗考試都不想參加了。因為進入實驗考試的同學并不是全部獲獎,實驗只占25,前面的筆試成績占到75,而e筆試的分很低,覺得自己希望不大,但e的老師和父母都勸她堅持下去,拼一拼,e覺得自己算是活在他們的陰影下。但事實證明拼對了,e的實驗考得很好,最后還是拿了獎。原因在于e后來的心態已經放開了,準備實驗之初壓力大,后來e覺得實驗很好玩,也就沒想太多了。整個競賽結束之前的學習過程中,e都比較擔心學習受到影響,但她說大家都是一樣走過來的,所以壓力會少一些。
e還是認為那時過得比較壓抑,她覺得大學之前的教育不能稱之為教育,提供的都是循規蹈矩、沒有思想的封閉環境,自己在其中生活圈子太狹窄,人云亦云,什么都不懂。
e獲獎之后感覺挺開心的,不過心態倒也沒太大變化,因為自己已經看開了。她覺得自己實驗做得挺踏實的,學到了很多東西,已經值了。后來e在保送和高考的選擇上考慮了很久,但最后還是在浙大來學校招生的時候把報名保送改成了報名自主招生。最主要是因為e還是想在高考時拼一下清華北大,學校告訴她清華北大不招收生物一等獎,又覺得自己高考應該也能上浙大,就放棄了保送。(而實際上只要有保送資格清華北大都可以接受,通過它們的保送考試即可,但學校為了留尖子生下來進行高考一直誤導大家生物競賽保不了清華北大,e成績一直很好,就想高考再拼清華北大了。)e說后來知道真相以后覺得學校許多地方做得很過分,比如新加坡來中國招生學校也一直把這事掖著不讓競賽班的同學知道,最后參加考試的要么是成績中等的,要么是一直作此打算早已了解的,競賽班的同學都是在報名結束以后才知道這事。不過e也說現在回頭看覺得倒都無所謂了。
但e說她并沒有想好到底是去清華還是北大,專業也沒想好,主要是沖著名氣去的。后來競賽結束回來準備高考,e覺得壓力倒不大,因為已經進入總復習階段,都是學過的內容,加上她覺得數學、化學老師講得不好,講了跟沒講沒有區別,所以反而不覺得自己缺了很多東西要補。后來主要遇到的困難是心理上的,倒不是學習壓力,而是感覺沒什么班級氣氛,都是自顧自地,比較郁悶。e說當時走了幾乎一半人(保送后學校就讓他們回家了),教室空空的,座位都亂換了。4個女生保送走了1個,只剩下3個女生,男女生間交流也不多,e覺得本來就不活躍的班級更沉悶了,也只有大家一起看球的時候比較起勁兒。
后來高考結束,e的成績不夠清華北大,還是去了浙大,當時很失落,覺得還不如像班里其他同學那樣早點保送呢,他們都已經上了浙大預科班。不過e還是調整過來了,她覺得靠自己也可以活得很精彩。至于復讀,即使沒達到心中的目標,e還是完全沒有考慮過,她覺得不值得。班里有些人因為競賽耽誤了高考學習,e覺得挺可惜,但她認為大部分人最后的結果還是挺驚喜的,一些復讀的同學最后結果也很不錯。至于如果-->>當初不學競賽會不會對有些人更好,e認為競賽不完全是負面的,無法預測不學的話結果將如何。
e對浙大還是比較滿意的,雖然地理位置不如北京和上海,但出國等各方面機會都很多。雖然入校后很多東西和預想的不一樣,但e很喜歡被歷練的感覺,覺得生活還算充實,終于過上了自己喜歡的日子。這讓一直覺得活在父母和老師陰影下的e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
至于專業,e從不太了解到漸漸喜歡,但還是想以后嘗試些不一樣的東西,比如精算師。她倒不覺得現在的專業與當初競賽學科不同有什么關系,e說其實光電專業里也有生物的方向。高中的競賽學習經歷對e的影響主要是提供了一個寬闊的生物視野,使自己自學能力提高,對自己后來的專業也有幫助,想起來仍是挺歡樂的回憶。e當時選專業時差點選了生物工程,就跟競賽學習的經歷有關。
e覺得如果可以重來她還是會選擇學習生物競賽,因為利大于弊。優點是剛剛說過的,缺點還是大家都學競賽導致班級氛圍不好,太散了,缺乏交流也沒有自由,不如高一過得快樂。不過e也提到可能和自己當時不太會處理事情有關。
回顧整個高中學習,e覺得大家都被困住了,被制度困住了,高中學習只為了考試,初中也一樣。從個人角度看,e認為自己高中三年過得挺荒廢的,實際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比如如果沒有一考定終身的機制,e就想去做志愿者,去旅游,去做社會調研,去接觸不一樣的人,但高考制度扼殺了這些鍛煉自己的機會。e還覺得生物競賽本身對高考的幫助不大,從考試技能來說覺得自己反倒退步了。拋開e自己的經歷不談,她認為競賽學習和高考學習的關系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偏科,可能高考不太有希望,可以從競賽這條路走出去(e提到可惜現在很多保送資格也取消了);有些人天賦不適合競賽,卻仍舊想通過競賽保送,最后兩邊都顧不好的也大有人在。e覺得關鍵要認清自己的特點,找出適合自己的路。她說,競賽和高考的沖突肯定是有的,每個人的時間都只有那么多,至于值不值得去學,還是得自己掂量。
個案6,重感情的f
f對自己的實力一向比較自信,可惜考試時發揮失誤,只得了省化學競賽二等獎,沒有保送資格,調整心態后高考發揮不錯,進入華中科大,現在學習電子與信息工程專業。f覺得自己大學挺不錯,一開始不知道專業是什么,后來了解了也慢慢喜歡上了。
f小學就學過奧數,不過沒參加過系統的培訓班,到了初中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系統課余培訓,學數學和化學競賽。f初中的時候也沒想過加分之類,只是完成了平時的學習后還有較多空閑時間,學校又在每個班里選幾個好的學生一起組織課余培訓,所以選上了就去了。他說他當時興趣還算濃厚,因為比較可以找到滿足感,算培訓班里比較優秀的。
到了高中,f上高一就參加競賽學習了。f說當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師學校灌輸了競賽的各種好處的思想,比如之前有多少學生通過這個可以保送,以及培養自學能力等等。所以f就對競賽比較向往,加上周圍同學都報了,也就報了。f當時就開始有想法,希望通過競賽這條路上大學。當時很多人報了名,包括理科實驗班和平行班的前幾名基本都參加了,還進行了選拔,f說自己被選上了挺自豪的,覺得挺好的,不過當時只有高一,想得不是特別多,還不是非常堅定。最后班上成績好的都通過選拔參加競賽了,f自己也有點隨大流。
最初是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之后組的化學組,有十幾個人加入,后來幾個平行班的陸續退了,剩下了八九個。f說他們基本都堅持了一學期,參加了組里自己弄的幾次測試,跟實驗班的同學有蠻大差距,自己就覺得保送的希望可能不大,就退出了,退出的時候是高一下學期。
f選擇競賽并且是化學競賽,對這個決定影響最大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化學老師。f說最開始老師灌輸了各種好處,首先就讓自己下定決心搞競賽。后來化學老師對f比較關照,找f談了幾次,f覺得他對自己挺好的,而且自己數學、物理不怎么行,就只能選化學或者生物了,因為化學老師就選了化學,而且當時和化學老師在一起,感覺很有信心。
至于f自己對化學是否感興趣,f說還好,就感覺化學學得還比較輕松。他補充說,其實高一時大家真不知道競賽是啥樣,都經過競賽主管和他們班主任這些人“一吹”,就懵懵懂懂地上路了。
f花在競賽學習上的時間“必須非常多”。具體而,f說高一的時候還好,一般就周末兩天學競賽,周一到周五還好好學其他學科;高二以后,基本就只是完成老師的作業,其他時間全部學競賽了。因為到了高二,參加了一次聯賽后,覺得挺有希望,f就下決心通過這條路走出去,所以f高二的成績很不穩定,退步了很多。他形容了一個細節,比如有時候中午不睡覺看競賽書,下午生物課就睡覺了。f說自己那時候就基本賭上了,他覺得就算競賽這條路走不通,高三應該還來得及準備高考不至于考太差的學校。f當時的預期里并沒有想過浙大交大這類學校,但覺得華科武大這些基本是可以考上的。
f競賽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是壓力大。他有時候在化學組里測試不理想,情緒會有一點波動,不過影響不大;f還提到平時月考考太差的時候,壓力確實挺大的。特別是有時候月考不理想,而這期間在競賽組的階段學習也不順的時候,波動就更大了。f說倒不是怕兩邊都沒顧好,而是班上都是搞競賽的人,大部分人成績沒退步,而自己退步了;而且有時候怕爸媽太擔心,因為他們對競賽和高考的關系不是很懂,f沒跟他們講過。f說化學組當時就只有三個同學平時成績不錯,其他人都不行,但其他競賽組還是有不少成績保持著沒退步的同學。
f也會有那么一會兒想過多花點時間在常規學習上,把退步的成績補上去,比如個把星期,十來天的樣子,過了之后就又花心思學競賽了;或者下次考試成績好點后,就又把大把時間用來競賽了。f一直希望在高考和競賽間找到平衡,不過到了高二下學期,因為競賽考試臨近,基本就沒管那么多了,就全忙著競賽了。他形容當時自己寫英語作業都只寫單選和完形,閱讀就很少寫了。
不過f當時還挺自信,也不覺得很緊迫,因為他一直認為自己高三可以補回來。他說當時的狀態就是把平時學習看得不那么重了,該學的時候學一下,該寫的作業寫了,考試復習一下,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學競賽,而且當時特別愿意去看競賽書。但是,f也想過如果一直不學競賽,把時間都用在高考學習上最后會更好。他舉了個例子,高一時自己大部分時候都是年級二三十名,那時候某同學基本都考不過他,后來到了高二,這個同學因為退出競賽學習就躥到很前面了,而他自己卻經常考七八十名甚至上百名。
f這種壓力在競賽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尤其大,但到了高三下學期,他說自己心態就調整得比較好了,只想著盡量學,能考哪算哪。f對競賽學習過程中心理上的變化作了概括:高一是不溫不火的學,平常心;高二是鐵了心要通過競賽保送;高三是有點遺憾,后來調整回完全的平常心,盡力就行,能到哪算哪。f在競賽結束之前從來沒有后悔過或想過放棄,反而越來越堅定,因為隨著花在競賽上的時間越來越多,也有點效果了,在組里感覺也不錯,覺得挺有希望拿獎。即使是結果不盡如人意之后,f自始至終也都沒有很后悔,因為到了高三時,他周圍沒拿到保送資格、“悲劇”的人一堆,沒什么理由去抱怨,后來大家都一起慢慢追,慢慢趕。而且,大家一起去奮起追趕的這段經歷,讓f覺得對班上同學之間的感情有很多促進。
f說對競賽結果沒什么可埋怨的,就怪自己沒考好。他回憶說,考試時化學組的人都坐在一起,覺得可以交流下,互相補充下沒什么問題的,后來發現不是這么回事,心態一下就亂了,沒法百分百投入做題了。而且f覺得考前那段時間確實整個組大部分都飄飄然了,因為大家都有點投機取巧的心理,比如這題不會,到時候看你會不會,就先跳過去,到后面發現你也沒寫、不能交流的時候,才靜下心來慢慢去思考、去做。
所以f答得并不好,考完就知道沒多大希望。后來結果出來,就不得不回來準備高考。最開始f很有壓力,甚至物理只考60來分都有過,數學也不行,英語一般,生物都落下了,感覺自己什么都要補,壓抑得挺厲害。不過后來f慢慢把理綜補上來后,一切就好多了。f說在市一模之前都在壓抑中慢慢趕,到后來心態反而放開了。f當時和化學組幾個人、數學組幾個人經常在一起,最初心態都不行,只能慢慢趕,但大家在一起反而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勵,f說這個有助于他們擺脫壓力和痛苦。已經保送的同學都已經走了,f也沒和他們聯系,所以對f倒也沒什么影響。
f對最后的高考結果還比較滿意,有人說自己是超常發揮,但f自己覺得算是正常發揮。
入學后,大一時f挺彷徨,雖然大學不錯,但不知道專業學的是什么,就天天自習學學數學英語。后來f開始上專業課,發現這專業雖然就業什么的都挺好,在學校也算好專業,但自己不是很感興趣,都是逼自己學,不過到后來習慣了,沒什么滿意不滿意的。f說當初報志愿時就不知道這專業是干嗎的,感覺它還不錯就選了,很隨意。f說偶爾無聊時會想到現在的專業和化學沒關系了,如果學一門需要學很多化學的專業那該挺輕松,不過只是隨便想想,倒不會有什么后悔的,總體而對自己的專業還比較滿意。
f偶爾也想過高中的競賽學習經歷對自己的影響,不過覺得真說不清楚。當初說是培養自學能力,但自己也沒法評估如果不學競賽的話自學能力是什么樣,f覺得根本沒法知道,也許對自己自學能力有所提高,也許沒有,如果有那就算有幫助,大學基本全自學,也說不定沒有。
如果重來一遍,f也拿不準會不會選擇競賽。如果還碰到和當初選擇競賽時一樣的情況,老師的正面影響、其他成績好的同學都學競賽,也許就會選;如果其他情形僅僅為了保送,也許就不會選。
回頭來看,f對自己的高中學習經歷還算滿意,覺得選了競賽挺好。他說如果沒選競賽就可能不會到競賽班,即使到了競賽班也許和那些同學也沒法融到一塊,所以還是慶幸選了。但是跳出自己的經歷,他覺得競賽這東西還是別搞,大部分人踏踏實實高考就好。f覺得競賽只適合那種腦子比較聰明但平時不怎么好好學習的人,雖然有極少人通過競賽可以去更好的大學,或者競賽和高考都能搞好,但這種人畢竟少。其他人未必能弄好競賽,如果把時間都花在高考上,肯定能更好。f覺得班上有些人學競賽耽誤了高考,甚至去復讀,本來他們不用多花一年時間。但前提是他們不能在搞競賽的這個環境中,如果仍然在一個環境,他們不搞競賽就也許達不到目標;要把他們放在一個沒有競賽、大家都是一樣準備高考的環境里。f說教育部現在取消很多競賽保送和加分政策,母校就應該不搞競賽了,到時候看看他們的高考情況就知道結果怎樣。
f覺得高中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上大學,至于對大學學習有無幫助,他說高中那種狂練習應付考試的,對大學也有用,因為大學考前也是這么回事:看了看書后,多做些卷子就ok;但如果指真正學到能力的話,就沒什么用。
個案7,沉默執著的g
g的物理水平和那幾個拿了一等獎的人不相伯仲,但因為發揮失誤而抱憾,只拿到省物理競賽二等獎,沒有保送資格,但他心態恢復得很快,高考復習進入狀態也快,后來參加高考進入同濟大學,現在學習土木專業。g對大學還算滿意,但對專業沒有興趣,他還是更喜歡物理。
g性格比較內斂,訪談時不像其他受訪者那么健談。g從小學就開始學奧數了,但忘了是幾年級開始的。他說都是父母要求的,自己沒什么興趣。g猜測父母大概是覺得自己太閑了,就讓他課余時間去學些競賽。初中倒是沒學過,碰到省市舉辦競賽就去參加,僅此而已。
g高中參加競賽主要是出于對物理的興趣,覺得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競賽不學白不學,保送和加分的因素也考慮了一些。g的父母和老師也都支持,因為覺得g還是學有余力的。選物理也純粹是因為興趣,自己物理成績也比較突出,沒想太多就一直學下來了。
g在競賽學習上花的時間和高考學習差不多,算是對半開。g對競賽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幾乎沒有提及,他說即使有困難,自己那個時候也不覺是困難。g覺得自己一直都很順,并不覺得有什么真正的困難,追問之下也沒想到什么。
至于整個學習過程中是否遇到了壓力,g當時根本沒想那么多,現在回頭看看覺得還是有的,因為畢竟比別人花在常規學習上的時間少,如果競賽沒成績,就要花更多力氣去高考。所以g一直都很努力,也沒想太多風險問題或者競賽會不會失利。
g后來競賽沒有獲獎所有人都很意外,和他實力相當的同學差不多都獲獎了。g說當時多少有點失望,但調整了下就好了。g說自己大概只花了2天的時間調整心態,這在未獲獎的同學中十分難得,大多數人都花了幾個月來調整,有些甚至直到高考都沒有恢復過來。這也是g最后的高考結果仍舊不錯的原因。g覺得只剩高考一條路了,競賽的事情必須該放就放,不能再糾纏于失利的結果了,所以很快就調整過來全身心地投入高考。
后來g準備高考的過程也就是按部就班,他覺得高中知識還是蠻簡單,撿起來還是很快的,所以一步一步調整得不錯。g認真做了很多題目和試卷,經過物理競賽的訓練后覺得補起來很順手。
g最后高考考得不錯,自己對成績也比較滿意,他不認為班上同學心態有什么波動,覺得大家都一樣要高考,一直在一起努力一起學習。雖然g經歷的起伏比較大,但從g的談中發現他并沒有很大的心態變動,是個十分務實、自我調整能力很強的人。因此他甚至不覺得競賽的失利對高考以及最后的出路有重大的影響。
g認為大學之后學習環境寬松很多,主要還是靠自己把握。g對專業沒什么感覺,不像對物理那樣充滿興趣,所以評價一般。但g覺得專業不是很重要的東西,以后從事的職業未必和自己專業對口,所以一切還是要憑自己的努力。
高中的競賽學習經歷對g的影響主要是使大腦更加靈活,其他的g覺得沒什么了。盡管最后沒有獲獎,但g認為如果可以重來還是會參加物理競賽,他覺得整個過程從頭到尾都很有意思。在他看來,物理是自己的興趣,既然有興趣,為什么不做呢?另外目前學的土木專業和物理還是有很多聯系的,也算有些幫助。
在g看來,高中學習是完全被高考控制了,但是又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只能說這個體制本身很無奈。至于能通過它學到什么,g認為學習的是學習的能力,也為大學學習打了個基礎。而對競賽學習和高考學習的關系,g建議學有余力才參加競賽,他覺得如果一個學生連高考課程都顧不上,就更不用談競賽了。
個案8,不甚在乎的h
h雖然沒有正式退出競賽學習,但他自己實際在高二覺得不再有興趣就放棄了,所以只拿到了省數學競賽三等獎,沒有保送資格,后來參加高考進入北京師范大學化學系,大二轉入法學院學習。h覺得學校老師不錯,但女生太多,加上對專業很不滿意,對學校的整體評價就下降了。h對化學不感興趣,學得很痛苦,所以大二轉而去學他還比較喜歡的法學。
h小學時只在備考初中實驗班時學過一點奧數,而且學得不太好,是從四年級暑假才開始學的。小學時h喜歡打游戲,覺得自己沒心情學奧數,也對奧數完全沒興趣,只是為了考初中,才不得不接觸。后來初中一開始也是被逼才學的,盡管h還是喜歡打游戲,但當時他寄住在班主任家里,發的卷子也不敢不做,于是就這么開始“學”競賽了,主要是參加班上的競賽培訓。h自己也沒考慮太多,覺得就是出于考試需要一直學下去了,不過到了初三學得還好就有點興趣了。初中時學競賽對h平時學習沒有影響,要影響也是影響他打游戲的時間,花的時間都是學習常規課程之外的。
到了高中,h一開始還真是對競賽挺感興趣,也沒考慮其他因素,包括保送或加分,也沒征求父母和老師的意見,就自己去學了。到后來h發現不再有興趣了,雖然沒退出,但覺得自己學不下去了,自然就放棄了,算是這么混過來了。
h說自己堅持到競賽最后只是走個過場,其實早在高二就沒有心思了,那時候數學老師也不管,數學組的人基本上都是自學。所以實際上h一直對競賽拿獎不抱什么希望,就想著好好學高考的內容。
也正因如此,h基本沒在競賽上花什么時間,他當時一有時間就去打籃球,過得挺悠閑。在這方面,和退出了競賽把時間都用去準備去新加坡留學的j相比,h還是比較輕松的,他是到了高三才開始在高考復習上用功。
由于h本來就不把競賽放在心上,所以后來考了競賽之后沒拿獎h并沒有什么失落感。后來競賽結束、高考真正迫在眉睫的時候,h感到時間緊迫,自己有些科目又沒打好基礎,就覺得挺緊張,才開始抓緊時間好好學。但h也不覺得沒打好基礎跟競賽有關,因為他自認為并沒有在競賽上花多少時間。
最后h高考發揮得很出色,以至于報的提前批志愿有點虧,其實可以去更好的學校。但他沒有計較太多,還是按提前批去了北師大化學專業,自己還挺滿意的。
h入學之后本來對北師大感覺還挺好,覺得大多數老師都挺平易近人,但因為女生太多,加上專業不好,對大學的整體評價就下降了。之所以覺得專業不好,主要是對化學沒有一點興趣,后來轉到法學還比較感興趣,但學校的法學綜合實力并不太好。
h完全沒想過繼續學數學,主要還是不感興趣。他覺得高中的競賽學習經歷對自己影響并不大,頂多是鍛煉了自學能力。不過如果可以重來h還會選擇學習競賽,因為他覺得他應該能學好的,有機會的話想再試試。h說當時自己太貪玩了。
在h看來,高中學習純粹是為了給大學做心理和智力上的準備,盡管h也覺得其訓練有點太單調重復,浪費了時間,但他仍認為這個準備還算挺足。至于競賽和高考,h覺得兩者并沒沖突,競賽學好了高考就自然沒問題。
個案9,苦其心志的i
i實力不錯,也十分自信,但也因考試時發揮不好而敗北,只拿到省數學競賽二等獎,沒有保送資格,但i受打擊太大,心態一直沒調整好,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參加了第一次高考,之后義無反顧地去復讀,第二年進入了自己預設的底線華中科大,現在學習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對大學和專業都挺滿意。
i也是小學到初中都參加過競賽學習,因為成績好,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老師免費為他們做了些額外的奧數輔導。那時候他沒想太多,也談不上興趣,老師輔導也就接受了。到初中是因為i的學校要派學生參加一些比賽,就請了一些老師輔導,時間相對比較短,培訓時間不到兩個月,但還算比較系統。i當時覺得好玩,也不是感興趣,只是出于從眾心理就去了,因為班里成績好的都報了。i當時也還沒什么想法,學得還好,自我感覺也不錯。
后來高一參加競賽還經歷了番曲折,但i說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就稀里糊涂地自己去了。和之前的受訪者不同,i高一并不是待在實驗班,而是平行班,高二組競賽班時,他高一的班主任不讓他去,說是耽誤正常學習,i就有點逆反心理,偏想去。于是i高一的數學老師就讓i直接去找數學競賽教練,i就照做了,也就進了競賽班。i現在想想也不知自己為什么決心要參加競賽,覺得可能是年少沖動而已。之所以選數學,是自認為數學還不錯,覺得自己比較可能學出成績。
i是高一上學期第二批加入數學組的同學之一,第一批是暑假就加入的“三大弟子”,第二批還包括a在內。i也投入了大量時間,幾乎除了應付作業就是學數學競賽,加上本身成績并不很出色,因此耽誤了其他課程不少進度,對i常規學習的影響比較大。他回憶說自己的成績從學競賽后下滑得很快。
在競賽學習的過程中,i倒覺得困難較小,一直在往前走,對自己也越來越有信心。他在競賽結束之前的心理狀態都很平穩,沒有很大起伏。盡管偶爾會擔心競賽高考兩邊顧不好,但i真正投入進去的時候就沒那么多想法,基本上目標明確了就全力去做,i認為做任何事都不能猶豫。
按i的實力是有希望拿獎的,但競賽考完i就知道自己沒考好,犯了些小錯誤。i覺得考試就是這樣,實力和運氣同樣重要。后來確實沒拿到獎,i很不好受,但現在回想起來也沒什么,他自嘲說至少提高了抗打擊能力。但當時這事對他打擊還是不小,i坦直到高考自己也沒完全調整過來,后遺癥還是很嚴重的,以致后來高考結果并不好。但i果斷決定去復讀,根本就沒想什么別的。當時他可以去蘭州大學,但i根本沒想過那年去上大學,所以故意把志愿填高了,掉下來以后就去復讀了。i認為自己也是沒辦法,所以做決定都不給自己留退路。
后來i到了外地一所寄宿高中復讀,那邊是8月開學,i覺得反正7月份什么都沒干,月底就上網找了下復讀的班主任,1號就去復讀了。i說當時復讀的底線就是考上華中科大,對后來的結果也沒有什么太多不滿意的。他十分認同考試受很多額外的因素影響,只是結果正好在他可以接受范圍之內。i覺得,自己補習那一年還是很開心的。
去了華科以后i對大學挺滿意的,雖然專業在錄取之前從沒聽過,但慢慢學著覺得挺好的。對于現在的專業不是以前的競賽學科,i覺得沒什么奇怪的,很奇怪的反而是現在發現對數學真的興趣不大,真的學了數學估計自己會瘋掉。
i現在覺得其實回過頭去看一切都沒什么,高中的競賽學習經歷對自己的影響主要是自學能力和抗打擊能力同時全面提升。但可能因為受挫的結果比較沉重,i認為如果可以重來自己不會再選擇學習競賽了。他覺得自己錯過了很多東西,比如正常一點的高中生活節奏,而那幾年走得太快了。i的反思結果是,自己整個人在三年內思想和認識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提升,只是學了很機械的東西。i說數學其實真的很枯燥。
但i并沒有否認競賽的收獲,他提到至少現在在大學自習能坐得住,靜得下心來讀書。i贊同“重要的是過程”這個觀點,不管怎樣的路都會有自己的收獲,盡管i不否認這有自我安慰的嫌疑。不過i認為競賽已經是歷史了,誰也無法預見如果不學競賽會有什么樣的結果。
i認為自己高中三年的學習就是很幼稚地想考上大學,僅此而已。后來補習的時候自己就相對淡定很多了,尤其在對待考大學的態度上,反而變得更加隨意。主要是補習時i的成績回來了,擔心少了很多,也更加自信了,心態就一直很好。他甚至覺得,補習那一年是我高中最快樂的一年,因為自己心態輕松,寓學于樂,學得很踏實。
回頭再看競賽學習和高考學習間的關系,i也認為要因人而異,有些人可以很好地做到兩不耽誤;有些人就可能會迷失,比如一些太偏執的人。但i又覺得自己無法評價別人,妄下斷并不合適。
個案10,目標明確的j
j高二便早早退出化學競賽組,沒參加全國化學競賽考試,也沒參加高考,高二暑假被來內地招生的新加坡國立大學(下文簡稱為“新國立”)錄取,高三上學期就去新國立上大學預科班,后升入新國立計算機專業就讀。j很喜歡自己的專業,對學校感覺也不錯。
j是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競賽的,但不是參加學校組織的培訓,而是他父親教他,自己就是覺得好玩就學了。后來到了四五年級他父親就讓他去參加培訓班,是為了他能考上重點初中,j就當多學點就去了,覺得周末老打游戲也沒意思,學校的常規內容又那么簡單。后來到了初中就不再上專門的培訓班了,只是有競賽就去參加而已,j那時候只想著撞運氣,豐富下自己日后進高中的簡歷。
和其他人不同,j高中參加競賽其實是被逼的。因為高二的時候學校重組競賽班要求進這個班的學生都學一門競賽,j當時只想著考新加坡并不愿學,但為了進這個實驗班中的實驗班就還是學了。所以j就挑了一個還對付得過去的化學,他其實對數學最感興趣,但覺得高中數學競賽太難,又覺得其他學科里化學比較有意思,化學老師也不怎么管他,于是就選了化學。j進這個班是沖著氛圍去的,他覺得厲害的人在眼前才有斗志把他打敗。
所以后來,j帶著想進這個班又不想學競賽的矛盾加入了競賽班。他很早就打算考新國立,不想因為競賽被老師奪走準備時間。因此他雖然掛著化學組成員的名號,但并沒有待多久,高二就徹底退出了。另外他覺得就算不考新國立,學競賽也太有風險了,像賭博一樣拿大把的時間(停課)爭那一點加分,搞得課內的又拿不穩,并不值得。在j看來高中省級競賽已經是病態的了,使得一批高中生像是放棄高考一樣去爭取加分。雖然談不上本末倒置,但也是不分輕重了。j也只參加了高一的市級化學競賽,高二高三的全國化學競賽都沒去參加,實際上等于沒有真正參與過競賽學習。
和其他留在國內或保送或高考的同學不同,j選擇的是留學新加坡這條路。他初中就知道這回事了,當時就想考去新加坡,因此中考目標就是考上市里最好的兩所高中(該校是其中之一),不然很難得到考新國立的指標。j上高一后就開始準備了,后來的考試過程也挺順利,雖然因為寶都押在這上面而有點緊張。總共經歷了2次筆試1次面試,j和幾個同學為了準備面試特地請了幾個外教搞了個模擬面試,其他的都沒什么波瀾。
被新國立錄取之后,j就可以相對自由地在幾個理工科專業里選專業,因為一直對計算機很感興趣,j就選了計算機,整個過程都沒什么驚險。高二暑假敲定錄取之后,學校就建議j別來上課,以免影響還在準備競賽或高考的同學,于是j就半賦閑地開始了他的“后錄取”生活,到高三上學期的12月份就前往新加坡念預科了。
j對新國立的感覺基本上來自計算機學院,他認為大學整體都很開放,比如師生交流、與各大學社區
產業的交流計劃、對學生的福利、下學期開ipad
prograg
urse(ipad編程課)等方面都體現了這點。j覺得新國立有錢也很舍得花錢,感覺還挺好的。
也由于j基本等于沒學過競賽,因此在化學組的日子對他的最大影響就是耳濡目染之下,化學自然比沒接觸過的同學要強些,幫助了自己的化學學習。j對中國教育體制批評得很激烈,他覺得整個中國高中的教育就是“發神經”,整個中國的教育也是“發神經”。他覺得高中就是讀兩年書、復習一年,復習只不過為了高考——中國人太多,上好大學競爭激烈,必須復習才能考得過。但j認為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學足三年知識然后就考,浪費的一年完全可以學新的東西,照現在這樣高中不如改成兩年。
j介紹說新加坡的高中生也是要一考定終生,但他們至少不拿一整年去復習。他說新加坡的高中分為junior
lle(大專,兩年制專科學校)和poly
technic
school(技術學校),前者是較全面的教育,后者是專修,但不像國內對普高和職高的區分含有褒貶的意思,都能上大學。區別在于jc和國內高中類似,什么科目都修,但有幾門主課和幾門選修之分;而pts是只學一門,當作自己的專修科目了。但至于jc和pts的學生在大學錄取的時候會不會有差別,j也并不知道。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