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對代表性學生個案的深入訪談
以上的問卷數據統計只介紹了一些粗略的概況,但看不到前后的聯系,而且樣本太小,做相關分析是沒有說服力的。同時,筆者更注重的是整個過程中的具體細節,包括一些心理變化。因此,筆者將這34名同學按照3個標準分成了11類,選取了其中10類,每類挑選了一個有代表性的個案做深入訪談,只有1類沒有做個案分析,因為沒找到合適的個案。以下便是以具體的分類和個案做成的表格:
表12
個案分類
競賽獲省一等獎或以上,取得保送資格
直接保送或參加保送考試后順利保送
代表個案
大學是否心儀
專業是否心儀
a(此類包括a在內共4人,下同)
是
是
b(共4人)
是
否
c(共1人)
否
是
d(共3人)
否
否
放棄保送參加高考
e(女,共2人)
是
是
競賽未獲一等獎,參加高考(中途退出競賽的也算在內了)
f(共9人,其中1人和h一樣未參加高考,考去了新加坡;另1人大一后轉學去新加坡)
是
是
g(共1人)
是
否
h(共5人)
否
否
i(復讀,共3人)
是
是
復讀1人
是
否
中途退出競賽,沒參加高考或競賽考試,保送新國立
j(共1人)
是
是
下面分別對這10個個案的競賽學習經歷進行深入了解。
個案1,直接保送的a
a是全國數學奧賽銀牌獲得者,不需參加保送考試,冬令營結束后直接保送北大數院。a對自己大學和專業的態度都是“滿意”。
a高中的競賽成績如此突出,但他高中之前完全沒參加過任何競賽培訓。這絕非僥幸,他從初一下學期起就開始自己看競賽書,數理化每門都看一些,覺得很有意思,不過最后數理化都只拿了市一等獎。a說那時候看到競賽書就有一種喜悅,買了好多,雖然實際上沒看完幾本。他也解釋不清為什么有一種喜悅,也許是求知欲使然,一到書店看見競賽書就恨不得多買一些。a當時認為書本上的東西比較容易,想看點難的,不過那時候打游戲打得也比較多。
后來高中時參加競賽,a說是有點慣性,既然已經嘗到了甜頭,就繼續學。他當時想,競賽都是高手去的,就想成為里面的一員。a開始認為門檻很高,所以自己只要能參加競賽,什么學科都可以。他最初本是學物理競賽的,因為參加學校組織的比賽考得很好,排名全校地重新投入學習,開始申報保送之前b還是一步步按高考的步驟來,學得還挺認真的。b認為自己在數學的幾個點上還需要加強,就專門在外面補了點小課,他還是很努力在準備高考復習的,因為他覺得在沒有真正保送前還是要全力以赴,所以就按目標行事了。
后來b沒有猶豫就選擇申請保送,只看準復旦。b準備保送的過程還是費了點力,比如寫個人陳述,就找了各種朋友幫助審閱,著實用了點心。后來申報過程也挺波折,復旦在江西本來沒準備招保送生,是b和其他想保送復旦的人一起自己寄材料過去的。后來復旦那邊覺得江西報的人也不少,材料不錯,于是派了一個組下來面試,然后b的面試通過了,13取2。再后來拿到通知書以后b就被學校勸退回家了。
至于為什么選復旦,b說就是喜歡復旦的風格,十分自由散漫,又喜歡創新,且比較小資。填保送志愿時第一志愿是數學,第二志愿是生物科學,第三志愿是醫學,b是被調劑到生物技術的。但b就沒怎么考慮過專業,完全是奔著學校去的,因為了解到復旦的整體情況很寬松,就想著如果專業覺得不合適再轉也不遲。所以錄取以后b對結果十分滿意。
b還提到對班里其他人競賽結果和保送結果的看法,他覺得先有個出路了挺好,如果留下來繼續高考就挺辛苦。至于有少數獲得保送資格卻沒參加保送的人,b認為那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但若換做自己就肯定不會這樣。在b看來高考、名次什么的,都無所謂,那是學校想要的東西,跟自己沒關系,只要能進自己喜歡的學校就好。b覺得他們是為了報答母校、狀元夢等,可惜最后考進的學校其實保送也能去,還可能是因為都很執拗于清華北大,而兩校的保送名額有限,就想再拼高考。而b因為鐘情復旦所以只有一個考慮:保送申請復旦,沒上的話,就通過高考考進復旦。
入校以后,b對復旦很滿意,而對專業則不然。因為大一進來是復旦學院,所有專業混一起,所以除了平時的課程,b在其他時間對自己的專業了解也不多,同時對其他專業產生了濃厚興趣。生物技術,或者生物科學的未來領域,并非b所感興趣的方面,b只對動植物比較感興趣,但生物未來研究方向多為微觀,雖然搞生態可以宏觀,但b又不愿老往外跑。所以b當年因興趣而選擇生物,現在也因興趣而離開它。
b的興趣轉到了政治方面,加上他認為國際政治的自由空間更大——國際關系與老百姓關系不大,和“穩定”也關系不大,所以可以施展拳腳的空間較大。雖然自己歷史地理的知識稍微差一點,但b發現國內的文科生大部分很“水”,比他們晚個一年半載的進來學,也不會比他們落后多少,所以就安心轉去國際政治了。
b回頭看,認為高中的競賽學習經歷對自己的影響主要有四方面:第一,對大學學習做了提前了解,他們看的都是生物的大學課本,思維其實很大程度上超前了;第二,生態學方面讓自己提前掌握了“統計學”的基本思想,遺傳學讓自己提前掌握了“概率論”的基本思想,這都是b在目前的北美交流中為了政治學的實證研究而學的東西,算是有重大的幫助;第三,競賽學習讓b有機會給自己一個“自主安排學習”的空間,所以后來進大學之后得心應手,沒覺得和以前有什么大的差異;第四,這個最重要,就是學競賽對b來說,是自己一個人做的決定,自己努力,最后達到目標。從此以后,家人對b自己做的決定都是基本支持的,而且自己也有比較大的信心。因此在b看來,競賽實際幫助了自己快速成長,可以重來的話,還是會自己做決定參加競賽學習。
對高中學習的看法上,b認為它讓自己掌握了很多數學和物理方面的基本工具,雖然在“批判思維”方面的教育不足,但在科學的基本思想上強調得還不錯。b認為高中的教育有助于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嚴謹的人,并十分贊賞這點。但卻過于缺乏批判思維培養,比如語文在高中課程里重要性的降低就是一個體現,他認為這樣的教育會壓制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至于競賽學習和高考學習的關系,b認為競賽學習對自己而更多是一種“宣”,讓自己在高中教育壓抑的空氣里尋找空間發揮創造力,生物競賽學習過程中就很有發揮創造力、實現自我的感覺,肯定比平常學習里學的東西多。而高考學習純粹是功利性的,浪費了很多時間把已經掌握的東西再運用得更熟練,結果除了“做題”之外,高中生并不知道這些理論和方法還可以做其他事情。b舉例說,初中學的楊輝三角、高中學的正態分布都是概率論的里程碑,甚至在社會科學的發展中也很重要,但高中生只是學了用來做題,沒人告訴他們這些東西可以用在哪里。
個案3,幸運的c
c平時成績一般,但對生物很感興趣也學得不錯,拿到了省生物競賽一等獎,保送同濟大學電氣信息類專業,現在主修通信工程。c大二后搬去偏僻的校區致使生活極為不便,因此對學校頗為抱怨,但對自己的專業頗為滿意。
c是從初中才接觸到競賽學習的,當時參加的是華羅庚奧數,以及省里的物理化學競賽,因為這些學校都組織了培訓。c說自己就是覺得好玩,也不討厭數理化,沒想那么多就去參加了。學校當時在雙休日和平時的下午有系統的培訓,甚至包括英語競賽,不過c當時只有物理考得還不錯。c初中參加競賽沒怎么影響平時的學習,卻也并不清楚其對學習有沒有幫助,因為感覺競賽的內容和初中的內容沒什么關系。
到了高一參加生物競賽,c說當時老師都推薦,講了很多好處,比如保送和加分。但自己其實沒想太多,主要因為有點興趣,c還考慮過是選物理還是生物,最后選了喜歡的生物。c當時物理學得還不錯,不過沒選,因為怕到后面物理會變枯燥,自己堅持不下去。而c初中上生物課就很開心,覺得很感興趣。c的父母覺得他應該學物理,但有一回老師說應該選感興趣的,c想了想后就決定了。所以其實還是c自己的選擇。至于影響學習的顧慮,c說高一時沒想那么多,到了高二才考慮到這回事。
c的競賽學習也占用了大部分學習時間。他提到了一些細節,比如每天晚上花至少一小時在看生物,就很明顯地影響了數學的學習,其中很多沒弄明白的只能想著考完競賽再補了,還有有機化學基本沒學進去。但c說自己也沒空想平時的學習,就是硬著頭皮先管競賽了,怕競賽白忙一場。過程中也遇到過壓力,比如每個階段的測試都很怕沒考好被刷掉,于是每當這時就很認真努力地對待,總算是平穩地度過了,只有一兩回不理想,卻也不算差。c心態不錯,心理上沒什么障礙,有壓力就多花時間認真看書,所以覺得很充實,一點都不累。
至于考前停課復習的那段時間,c雖然有壓力,但因為停課后便只想競賽的事,反而心理負擔輕了些。c當時覺得自己在停課后反而放輕松了,唯一的壓力來自生物組其他同學,畢竟大家都在盡力。c在整個競賽學習的過程里,有三次壓力最大的時候,一是高一結束那會兒刷人,二是高二時平時學習差的壓力,三是停課后的壓力,其他時候就還好。
到后來準備實驗的時候,c很開心,沒擔心過,也沒想過進全國冬令營,所以每次就好好做實驗,覺得要看到曙光了。c的想法很簡單,覺得做好手頭的事情就好。所以放下一切負擔了,實驗考得也很好,在筆試沒什么優勢的情況下最后反而拿獎了。
c獲獎之后挺高興,但也很快就投入新一輪的努力中。c先是補落下的課,這挺有壓力,他覺得畢竟成績退步得很嚴重,還好后來算是將就地補回來了一些。他在選擇保送時沒有猶豫,因為覺得如果參加高考的話會考不好,很可能要補習一年,所以保送是唯一的出路。c保送時還擔心自己考得不好,怕不被錄取。
保送時c的情況比較險,當時同濟和浙大的保送考試在同一天,c覺得競爭壓力太大怕上不了浙大,就選擇去考同濟。另外的保送考試有不少學校沖突,因此c最后只考了三所學校:同濟、武大和上財,雖然三所都通過了,但武大是要學醫,上財的工商管理專業c又不喜歡,所以進了同濟的電氣信息類專業。
當時c對這個結果還挺滿意,報考時也沒查專業排行,錄取的是第二志愿,第一個土木專業的志愿被刷掉了,但c現在卻慶幸自己沒進土木專業,因為入校后了解了詳情,覺得不感興趣。
c之所以現在對大學不滿意卻對專業還算滿意,主要原因是所在校區過于偏僻了。大一的時候還留在本部,但因為學校面積不夠,本部小,許多工科學院就搬到偏遠的嘉定校區了,c說那里交通極為不便,這點讓他很苦惱。至于專業,c覺得還算可以,頗有前景。c打算考研,但不想留在本校,即使是能保研也不想留在本校。主要原因就是本校的研究生也是留在嘉定校區,c再也不想繼續待下去了。
至于現在的專業和生物沒什么關系了,c覺得這沒什么,因為生物只是興趣,自己沒想過要從事這方面的專業工作。而高中的競賽學習經歷對自己的影響主要是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因為c發現自己并沒有不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同時,c認為那是一段很難忘的高中經歷,有著很美好的回憶。c沒想過重新來過會不會還選擇參加競賽的問題,但卻從未后悔過當初的選擇。
至于整個高中學習經歷,c認為那是段忙碌但有目標、有信念的時光。他覺得高中的學習不管什么方式都是為了進大學,無論文理科還是保送。并且經歷過這些包括競賽之后,以后的學習再努力都不為過了。至于競賽學習和高考學習的關系,c說對于他個人而,競賽是會影響高考的,至少對前期的高中學習有負面影響,但是畢竟他沒有體驗過高三后半段,所以并不清楚競賽的經歷會不會有正面的影響,而自己沒有真正高考過,也不清楚最后能否考好。c說自己已經很幸運,卻做不出假設的想象。
泛泛而,c覺得那些當時競賽就差點能獲獎的同學,即使還是參加高考也沒補習就考到還不錯的學校和專業,結果還是喜人的。他沒太問過高考失利或補習的同學,但感覺競賽堅持到最后的同學結果都還好,即使去了差一點的學校,專業也是全國領先的,甚至還有后來去新加坡讀大學的(和高中就保送去的不一樣,是經過大一過渡再過去的)。總之c認為競賽結果無論好壞,最后大家的出路都還不錯。
個案4,天賦出眾的d
d在這個班屬于天賦最出眾的那幾個人之一,平日不喜題海戰術,涉獵較廣。他拿了省物理競賽一等獎,卻覺得沒發揮好而對自己不滿。后來d參加清華的保送考試,本來分數遙遙領先可以錄取,卻因面試時堅持己見,被一名教思想政治的面試官單票否決;此后d保送到浙大的竺可楨工科實驗班,現在學習光電信息專業。對自己的大學和專業,d認為有些地方不錯但有些地方很差勁,所以總體評價一般,相對其他人來說算是很不滿意了。
d屬于那種從小就很聰明、在競賽方面天賦很高的人,但他并不很努力,沒有把時間都花在學習上,喜歡打游戲也涉獵比較廣泛的學科領域,知識面比較廣。d就是f口中“那種腦子比較聰明但平時不怎么好好學習的人”,所以d從小學起學競賽的經歷一直比較特別,一切都是按照他的興趣來的。
d小學三年級開始時學校辦奧數班,自己就去上了,因為平時老師上課會講一點奧數的東西,基本上d都可以最快回答出來,對它比對課內內容更感興趣。d當時覺得自己能夠想到別人想不到的問題,相對于課內內容比較有成就感,就一直學下去了。至于d的父母,他們就覺得d對競賽的愛好至少比玩電腦好,也就隨他去了。
d也不是一直都在受系統的培訓,主要集中在小學四五年級和初二到初三這段時間。小學主要學數學,初中主要學數學物理,化學也參加了。不參加培訓的時候d就自己看一些介紹性質的書,以數學居多,后來學物理是自己感興趣,學化學是跟風。加上家長覺得初中競賽對于中考有幫助,d也就這么去上了。d覺得還是依自己的興趣,因為平時自己看數學書不做相應的配套練習,常常很快就忘掉了,老師的系統講解也更利于理解,加上又有系統的課后練習,便可以鞏固自己對競賽的興趣。d沒想太多對中考成績的幫助,只是自己覺得那些東西是值得去學的,反倒是在能力上,競賽內容作為基本的知識訓練對以后的深造是有作用的。d由于初中各門競賽成績都很優秀,直接保送進了高中,對中考幾無了解。
d在高中入學的暑假就開始參加數學競賽的培訓,但由于d高一在市內的老校區就讀,而競賽培訓是在郊區的住宿校區,開學后為了去那邊上課來回跑就吃不消了,于是d退出了數學競賽。到后來高二時,兩個校區合并搬入離市內較近的新校區,學校重組了競賽班,d就選擇參加物理競賽了。原因是d不好意思再參加數學,因為當時學數學競賽的人多學了一年,準備比較充分,而d之前在暑假班里考試是第一,再去的話就要花大量功夫追趕原來不如自己的人,d覺得有點不太習慣,他比較喜歡領先的感覺。再加上由于新加入物理組的人比較多,老師重新講了遍高一學的競賽內容,數學卻沒重新講;物理又不像數學那樣要求大量的練習來鞏固;以及數學從高一暑假就開始上了,物理卻是第一次考試后才開始學,這些都從客觀上更堅定了d參加物理競賽的決心。
不過,d倒也不覺得自己是因為興趣很大,只是認為高中學習內容沒意思,體系不如競賽體系完備,高中物理又過于理想化而顯得幼稚,所以才轉向學競賽。至于父母和老師的建議到了高中就沒有什么影響了,因為d之前一路都在做競賽相關的,影響早在最初就已經定了下來。不像f受化學教練影響很深,d的物理競賽教練對自己的選擇也基本沒有影響。
盡管d很聰明,但學習競賽也占了他主要的學習時間,其他課程以應付為主。解釋為什么投入這么多時,d說自己沒有想過保送是不可能的,不過主要還是覺得在競賽里能學點不一樣的東西,而且自己還可以學得比較好,所以投入了較多的時間進去。
d在競賽學習中也遇到一些困難,由于競賽內容較多,d認為自己沒有做好時間規劃,由于高三上學期就要求對知識有一個完整的掌握并參加競賽考試,這個時間限制使他不得不放棄鉆研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需要全面的應試技巧。這使d常常處于焦慮和懈怠狀態的不斷轉變中,加上他覺得老師的輔導不夠專業,導致自己思考花費的時間和取得的效果難成正比。
不過d認為從實際學到的東西來說,時間的投入和產出還是成正比的,只是如果在某一點上過于鉆研的話實際上并不利于考試。若非為了應對競賽考試要花時間搞題海戰術,d覺得競賽中可以鉆研的內容還是非常多的。這兩者的矛盾貫穿了d的整個競賽學習,d覺得自己始終沒有克服這個“困難”,有一部分掌握得相當不好。總體而d還是按照考試要求去做,沒有哪一塊是自己花大量工夫去應對的。另外d認為自己投入的認真程度還不夠。
d簡潔地形容了整個競賽學習過程中心理的主要變化:感興趣——好難——搞定了——好高興——還有這么多,馬上就要考試了,水水過吧——早考早超生。他覺得這種變化主要是考試壓力造成的。雖有壓力,d卻沒有后悔過或想過放棄,因為自己還算學得比較好的。
獲獎之后d對成績不滿意,不過想著反正也過去了就不再糾纏了。加上進一步還有保送考試,d覺得特別麻煩。d并沒有下決心一定要保送,覺得其實參加高考也無所謂,但又不想為了高考重復復習,所以認為保送應該能比不復習參加高考去更好的學校。
選大學時d基本上純粹是根據學校的保送指標來考慮的,然后以理工類專業好的為主,按照排名決定報哪所大學的保送。選專業時認準了理工類,并沒有考慮具體專業,主要挑某個學校的偏物理方面最好的專業。他之所以不考慮北大物理,是覺得物理方面的難題多數集中在工程技術方面,否則就只能搞應用物理,但又對應用物理不感興趣。因此在d當時看來理論物理需要工程上的突破才能有根本性的進展,所以d想學與物理相關的工程專業(d現在覺得理論物理還是有不少值得去研究的內容)。于是在學校的名氣基礎上,d在清華和北大之間選了清華。
但正如介紹中所說,原本分數遙遙領先的d在清華面試中“被一個教思想政治的老師直接干掉了”,原因是當時提到科學工作者需不需要信仰共產主義的問題,d堅持憲法規定公民有信仰自由的權利,結果直接被那個老師單票否決了,而本來按分數算,即使那個老師給零分,d也是可以被錄取的。提到此事d仍舊不滿,他說他現在仍然對教思想政治的老師有心理陰影,這倒和競賽無關。后來參加浙大的保送考試過程卻很順利,d倒也滿意。
d入了浙大后覺得浙大還好,制度之類的很“happy”,不過就是太窮了,政策也不扶持。d入校時進入工科實驗班,卻覺得以工科為主的浙大工科太差了,他本身對基礎工程還很感興趣,但是對材料之類不太感興趣,可基礎工程要做到國際正常水平,就必須要這個(材料)前進一點、那個前進一點若干年。這讓d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改變了開始的想法選了門偏物理的、偏信息的工科專業。因為這個專業是用別人生產的高水平東西,做正常的產品并沒有問題。因此d還是把專業方向往物理方面靠了,他現在一周2天物理專業的課,3天自己專業課。d也想過改學物理專業,但浙大物理專業一般,在prl《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自然雜志》(nature)還沒他現在的光電專業多,就放棄了這個打算。出于對專業的不滿,d對大學本身的滿意度評價也只是“一般”。
d認為高中的競賽學習經歷對自己的影響主要是讓自己對物理科學體系有了一個完整的認識,并開始進行正常的“課外”學習。心理上影響并不大,因為基本上d高中課程是怎么學習的,競賽就是怎么學習的,只不過學習內容不同罷了。但d覺得自己選擇保送這條路使自己在面對困難時易于選擇比較快出結果的途徑,而不是為了目標更用心準備,這點來看還是有一些不利影響的。不過無論如何,如果可以重來d還是會選擇學習競賽。
d認為競賽和高考不過是兩門測試,高考更公平一些,競賽自己更擅長一些,另外自己喜歡的東西競賽會考。他覺得高中學習的作用主要就是篩選那些對深造感興趣的人,提供基本的常識性知識,結果卻變成應對大學挑人的手段,很可惜。至于競賽,d覺得還是能起到幫助大學培養和選拔專長人才的作用,因為每個大學都會去招點競賽學生,即使不是專長,至少也能和高考生區別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