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 5.控股和黃,“蛇”吞“大象”

      5.控股和黃,“蛇”吞“大象”

      5控股和黃,“蛇”吞“大象”

      和黃集團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船塢。和黃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記洋行成立于1860年,主要從事印度棉花、英產棉毛織品、中國茶葉等進出口貿易和香港零售業。初時規模不大,遠不能與怡和、鄧普、太古等洋行相比。到二戰前期,和記有下屬公司20間,初具規模。

      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歷史,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長在銅鑼灣怡和碼頭造木船。船塢幾經遷址,不斷充資,逐漸成為一間公眾公司。到20世紀初,黃埔船塢與太古船塢、海軍船塢并稱為香港三大船塢,形成維修、建造萬噸級輪船的能力。另外,黃埔船塢還經營碼頭倉儲業。

      “二戰”后,幾經改組的和記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該家族與怡和凱瑟克家族、太古施懷雅家族、會德豐馬登家族,并列為香港英資四大家族。60年代后期,祈德尊雄心勃發,一心想成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大牛沖天,展開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收購,把黃埔船塢、均益倉、屈臣氏等大公司和許多未上市的小公司都歸于旗下,風頭之勁,一時無人能比。

      祈德尊掐準了香港人多地少、地產必旺的產業大趨勢,關閉九龍半島東側的碼頭船塢,將修船業務與太古船塢合并,遷往青衣島,并將其他倉場碼頭,統統轉移到葵涌去發展。從而騰出的地皮,用來發展黃埔新村、大同新村、均益大廈等。祈德尊滿天開花大興土木,地產成為集團的支柱產業。

      傳媒說祈德尊是個“食欲過盛,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鱉”,他一味地吞并企業,鼎盛期所控公司高達360間,其中有84間在海外。祈德尊雖長有“鋼牙銳齒”,但“腸胃功能”卻太差,“腹瀉不止”,有不少公司狀況不良,效益負增長,讓他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幸得股市大旺,祈德尊大量從事股票投機生意,以彌補財政黑洞。

      1973年中股市大災,從而引起香港地產大滑坡。投資過速,戰線過長,包袱過沉的和記集團掉入財政泥淖,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港元。

      1975年8月,匯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于是,匯豐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

      匯豐控股和記洋行,標志著祈德尊時代的結束,和記成了一間非家族性集團公司。匯豐物色韋理主政。1977年9月,和記再次與黃埔合并,改組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韋理有“公司醫生”之稱,但他一貫是做智囊高參輔政,從未在一間巨型企業主政過。同時,又因為在祈德尊主政時,集團虧空太大,韋理上任也未見其妙手回春,和黃的起色不如人們預期的好。

      趁虛而入,是戰場常見并有效的戰術。李嘉誠在凱覦上九龍倉的同時,也垂青和記黃埔。以李嘉誠當時的實力,硬要收購九龍倉有一定困難。李嘉誠一個金蟬脫殼,積聚優勢能量,進攻和黃。輿論皆說,和黃一役,足見李嘉誠是聰明絕頂的人。

      首先,李嘉誠成全包玉剛收購九龍倉的心愿,實則是讓出一塊肉骨頭讓包氏去啃,而自己留下一塊瘦肉。因為九龍倉屬于家族性公司的怡和系,凱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會以牙還牙,殊死一搏反收購。怡和在港樹大根深,收購九龍倉,必有一番血戰惡戰。包氏收購九龍倉,代價沉重,實際上與怡和打了個平手。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