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ons為副總經理。這兩位美國人是掌握最現代化塑膠生產技術的專家,李嘉誠付給他們的薪金,遠高于他們的前任,并賦予他們實權。
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李嘉誠已控有幾間老牌英資企業,這些企業有相當部分外籍員工。李嘉誠并不是沒有能力直接領導他們,而是集團超常拓展,他的主要職責在為旗艦領航。因此,最有效的辦法,是用洋人管洋人,這樣更有利于相互間的溝通。
另外還有一點,這些老牌英資企業,與歐美澳有廣泛的業務關系。長江集團日后必然要走跨國化道路,啟用洋人做“大使”,更有利于開拓國際市場與進行海外投資——他們具有血統、語、文化等方面的天然優勢。
長實董事局副主席麥理思(ceeagn)是英國人,畢業于著名的劍橋大學經濟系。他曾任新加坡虎豹公司總裁,因業務關系與李嘉誠認識。
1979年,麥理思正式加盟長實。與香港洋行和境外財團打交道,多由麥理思出面。李嘉誠器重他,不僅看重他的英國血統、名校文憑,更看重他是個優秀的經濟管理專家。
李嘉誠入主和黃洋行,韋理卸職后,李嘉誠提升李察信(john
richardn)為行政總裁,自己任董事局主席。到1983年,李察信與李嘉誠在投資方向上“不咬弦”,李察信離職,李嘉誠又雇傭另一位英國人——初時名不見經傳,后來聲名顯赫的馬世民(sion
urray)。
馬世民等于是李嘉誠連公司一道買下的人才。1984年,馬世民即坐上和黃集團第二把交椅,任董事行政總裁。除和黃,馬世民還先后出任港燈、嘉宏等公司董事主席。他是長實系除老板李嘉誠外,第一個有權有勢、炙手可熱的人物。
在和黃、港燈兩大老牌英資集團旗下,留任的各分公司董事長、行政總裁更達數十人之多。馬世民把李嘉誠的左右手稱為“內閣”。評論家說:“這個內閣,既結合了老、中、青的優點,又兼備中西方的色彩,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由此可見,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李嘉誠就已深諳用人之道,以洋專家治理長江塑膠。一來洋專家更了解國際塑膠業的形勢及其走向,二來使李嘉誠專注于他慧眼看好的地產業,首先解放了自身的生產力。
李嘉誠曾鄭重地對記者說:“你們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是大家同心協力的結果。我身邊有300員虎將,其中100人是外國人,200人是年富力強的香港人。”
300員虎將,除李嘉誠的“近臣”外,便是總部與分公司的負責人,以及在長江系掛職或未掛職的“客卿”。“客卿”之中,數大牌律師李業廣與當紅經紀杜輝廉影響最大。
李業廣是“胡關李羅”律師行合伙人之一。他持有英聯邦的會計師執照,是個“兩棲”專業人士,在業界聲譽甚隆。
人們稱李業廣是李嘉誠的“御用律師”。李嘉誠說:“不好這么講,李業廣先生是行內的頂尖人物,我可沒這個本事獨包下他。”
李嘉誠大概說的是實話。李業廣身兼香港20多間上市公司董事,這些公司市值總和相當于全港上市公司總額的四分之一強。
總之,李嘉誠的聰明之處,不僅僅在于投資股票、房地產,還在于他善用“投資”人才,他讓這些人才幫他賺錢,實際上是體現了一種聚少成多、以小博大的投資智慧。
[投資金律]
假如今日沒有那么多的人替我辦事,就算我有三頭六臂,也沒有辦法應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業最關鍵的是要有人能夠幫助你,樂意跟你工作,這就是我的哲學。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