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事情出現了轉機。董建華發表施政報告,強調香港要推行資訊高科技。
自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以來,如何重振香港金融、貿易、服務業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強香港在未來的實力,已成為倍受港人關注的問題。為迎接下一波信息產業的來臨,香港政府終于認識到要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奮起直追,“數碼港”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
李澤楷當然不會放過這一大好的商機,為了建立個人的“高科技”形象,他經常與國際媒體打交道。早在1993年10月,他就被《財富》選為亞洲青年新星。1996年上了該雜志的封面,介紹他的衣著品味。1998年10月,他又被美國《時代》雜志選為全球50個重要科技精英之一(蓋茨排首位,楊致遠排第六,李澤楷排第三十)。接著,他又替全球首富蓋茨出的書中文版寫序;蓋茨訪港,他更是親自招呼。
蓋茨一見到李澤楷,立即主動提起盈科集團發展“數碼港”大計,并大贊這個計劃非常好,可以對香港走上資訊高速公路起到促進作用,蓋茨隨即列舉了一連串數字支持自己的看法。
“印度有30萬人從事電腦軟件出口工作,這方面中國少于印度,其實香港可充當橋梁的角色。”他認為李澤楷的數碼港,絕對可以發揮作用。
“小超人”當面被全球資訊科技的頭號人物盛贊,感到心花怒放。他以美國高科技城硅谷的概念做包裝的這個計劃,連軟件泰斗蓋茨都認同,證明的確可以成功。“小超人”更開心的是,在座聽蓋茨說話的人當中,還有一名高官——香港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局長鄺其志。
因為李澤楷1998年6月首次向鄺提出計劃書時,鄺表現冷淡,對搞“香港硅谷”并不熱心。蓋茨都說好,鄺其志還能不動心“小超人”借此時機,還向香港特區首長董建華和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分別提交了幾份香港應發展成為軟件工業中心的意見書,希望打動他們。特區政府一方面有感于高科技的滾滾浪潮,另一方面為“小超人”百折不撓的誠意所打動,開始重新考慮他的計劃。
碧瑤灣住宅群前的大幅荒地,就是“數碼港”的選址,將來在那里興建高級住宅,大有盈利潛力。“數碼港”的特點是可應用各種新資訊科技,進行多媒體創作和內容創作(如電影、立體圖表及動畫制作),以及發展軟件應用系統。
財政司司長曾蔭權了解計劃詳情后,覺得實施這一計劃,一來可給香港“沖喜”,二來也合董特首走高科技的施政方針。于是,曾司長從中央政策組借調鄭汝華到資訊科技局任副局長,專門責協助鄺其志處理數碼港計劃。
鄭汝華曾長時間在財政司辦公室任職,借調到資訊科技局后,很快便成為了政府與“小超人”談判的主力,對整個計劃甚至比鄺其志更了解,因而使談判進展快很多。
但是,談判在隨后有關政府撥地的作價問題上遇到了麻煩,雙方就此爭執不下。因為董建華政府作價愈高,將來攤分利潤占的比例就愈大,盈科分得的收益便愈少。李澤楷的數碼港計劃又一次遇到了考驗。
1999年1月底,事情出現另一次轉機。董建華出訪以色列,參觀當地的高科技發展項目,李澤楷有幸與其他商界人士隨團。李澤楷利用三天以色列之旅,向董建華進行游說。
知情人士透露,李澤楷在行程中除與董建華有密切接觸外,每天同車的不是別人,正是身兼工業及科技發展局主席的行政會議成員錢果豐。李澤楷有機會向錢果豐推銷他的數碼港大計,亦有助于水到渠成。
果然,董建華1999年2月初出訪歸來后,數碼港的談判便出奇地順利,政府不再在地價上強硬,鋼線灣26公頃土地作價60億港元做資本投入,占總投資額46%。
這個障礙消除了,其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小超人”也做了一些讓步,同意出資70億港元建數碼港及住宅,另外又愿意降低住宅物業的地租比率,共建2500個住宅及密度較低的獨立洋房。
“小超人”在該區發展高級住宅的贏面甚高,建成后如全部售出,與政府攤分后估計仍可賺到37億港元。
有關協議本來要在較后時間才簽訂,但曾蔭權發表財政預算案在即,他希望能在該財政預算案中公布一些龐大的發展計劃,以振奮人心,于是督促有關官員盡快與“小超人”簽訂協議。
最后,李澤楷于預算案公布前一周,成功取得了“香港硅谷”的開發權,成為又一宗超級大買賣的開發商。
[投資金律]
只要勤奮,肯去求知,肯去創新,對自己節儉,對別人慷慨,對朋友講義氣,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遲早會有所成就,生活無性。當生意更上一樓的時候,絕不可有貪心,更不能貪得無厭。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