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理智進取,青勝于藍
李嘉誠對兩個兒子,不是留下一大筆錢讓他們揮霍,而是教給他們自己賺錢的本事,使他們真正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在父親的指點下,李澤鉅、李澤楷也不負眾望,均闖出了一片天。其中,李澤楷大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勢,事業可以說是一日千里,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數碼港”計劃的推行。
畢業于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李澤楷,對位于該校附近的硅谷是如何發展起來的自然十分熟悉。
硅谷原本是一塊種植桃李、西梅的農地。20世紀30年代,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frederick
teran鼓勵學生留在硅谷工作或自行創業,他認為替大公司打工,遠不如自立門戶前景光明。在他的號召下,他的學生、惠普創辦人willia
hewlettx與david
packard于1939年設計出一部聲音震蕩器,與迪斯尼合作拍出電影《fantasia》(幻想曲)。他們成為硅谷科技產業的第一代。
teran擔任斯坦福大學副校長后,于1951年成立斯坦福研究園。當時美國政府正大力資助國防工業的發展,并以廉價的租金吸引企業家在硅谷長留。
硅谷的特色,就是不斷有新的公司誕生。硅谷成功的要訣,就是創意和企業精神。不少在大公司工作過的年青人,都跳出來自行創業。附近的大學斯坦福、柏克萊及工程學校,每年為硅谷提供1000多個碩士、400多個博士,另外還有2000多個優秀的本科畢業生。人才源源不斷,加上美國公司放在科研的投資是成本的兩成,這些令美國高科技發展有了堅實的基礎,從而能在世界上獨領風騷。
美國高科技的發達很令李澤楷心動。1998年初,他開始構想在香港如何建立像硅谷一樣的工業城。為此,他曾親自跑到薄扶林、渣甸山和西貢等區視察。最后,他覺得在香港大學旁邊又近中環的薄扶林,最有條件成為“香港硅谷”。
1988年3月,李澤楷與美國最大的半導體公司tel的大老板andy
crove談妥發展亞太區數碼互動資訊的合作計劃,此后,他更加雄心勃勃。一來,他已成功在美國高科技界打出了名堂,有利于日后牽引高科技公司來港;二來,他也更有條件向政府推銷這個宏圖大計。于是,他開始行動起來。首先他非正式地向港府建議建設“科技城”,但當時官員窮于應付亞洲金融風暴,對他的建議一口拒絕。
第一次推銷失敗后,李澤楷并沒有放棄,他在等待時機。三個月后,他向剛上任的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局長鄺其志提交了第一份正式建議書。他建議政府負責所有興建“科技城”的資金,而他的盈科集團只是負責牽頭租用,并介紹其他公司進來。不料鄺其志的反應十分冷淡,因香港正值經濟低潮,如此龐大投資政府承擔不起,同時他也懷疑香港發展高科技是否一定能行。
第二次推銷眼見又沒了成功的希望,可“小超人”仍不氣餒,因為他明白,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于是他自己花了400多萬港元,聘請了數家顧問公司,就財務及工程等完成可行性報告,一份接一份送給政府參閱。
到8、9月間,李澤楷再提一個新方案,他這回的建議是:如果政府不想全面負責去做此事的話,他可以參與投資。下之意是,盈科可以拿出資金,但政府則把區內的住宅發展權交給盈科。
鄺其志這次雖然沒有拒絕提議,但也不想讓盈科包起來做,以免公眾覺得政府偏向李氏家族。
“小超人”一方面自聘顧問公司研究數碼港計劃,另一方面在香港和外國物色財團參與。可是經一番接觸后,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愿意承擔整項發展。
“小超人”李澤楷深信只有高科技才能救香港,但參觀過深圳的華為后,覺得“土炮”高科技也行得通。
很多人以為香港沒有條件搞高科技,搞高科技沒有好下場。李澤楷卻不信這個邪,相反,他覺得以香港之環境,不設法利用內地人才搞高科技,根本就是浪費資源。所謂的內地,其實也就是隔條深圳河而已。華為公司就坐落在深圳河的北面,是一家專門研究、生產通信設備的公司。華為是家民營機構,只不過10年光景,就已經成為全國四大通信器材生產商之一,1998年銷售額高達人民幣35億元。
給“小超人”印象最深的是,華為8000名員工當中,有六成具有大學學位,而博士更近200名。憑此人才優勢,搞高科技,豈不是輕而易舉
“小超人”為什么對這家公司這么有興趣除因為其“土炮”高科技有成就外,他自己的和記電訊就幫助華為不少,故此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