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力助中資,能進能退
李嘉誠曾說過:“我絕不同意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在李嘉誠看來,能進能退方能體現出投資家攻守策略的高明之處。局勢有利則乘勝追擊,情勢逆轉則全身而退。智者于時局漲落之中而能辨其利弊,眼光開闊、從容應對方顯商界奇才的睿智。
美麗華酒店是楊氏家族的祖業,但創始人卻是一批外籍神父。50年代初,九龍尖沙咀有一家教會小旅店,專門收容被驅逐的內地教堂的神職人員。1957年,中山籍商人楊志云,因一次偶然機會購得這間小旅店。后來幾經擴充,到70年代,美麗華已經是擁有千余客房的一流酒店了。
1985年,楊志云逝世,其子繼承父業,美麗華仍風生水起。但是好景不長,1989年,香港旅游業空前蕭條,到1991年美麗華入住率還未突破50%。楊氏兄弟遭眾股東指責,集團元老何添出任美麗華集團主席。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香港旅游業轉旺。至1993年,美麗華已恢復元氣,漸入佳狀。然而,各大股東間的矛盾并未因此而消融,并且楊氏兄弟也不是團結得如鋼板一塊,大哥楊秉正堅決不放棄祖業,而其弟楊秉梁則主張去美國發展。這正是外強“入侵”的天賜良機。
外中之強,首推香港首富李嘉誠與中資強豪榮智健合組的新財團。從1990年初,李嘉誠輔佐中信收購泰富起,香港中資和內地國企,紛紛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購殼上市,合組聯營公司,利用雙方的優勢,在香港和內地同時拓展業務。以長實的財力與中泰的背景欲得美麗華,簡直如甕中捉鱉。一位財經評論家說:“滿香港,再也找不到第二對這么強大的黃金拍檔。”
當時,美麗華集團的主要物業有三個方面:一是美麗華酒店,位于九龍尖沙咀商業旅游區,估值24億港元;二是深圳蛇口南海酒店,估值12億港元;三是柏麗廣場,第一期估值10億港元,第二期估值47.5億港元。這三項加起來,總估值93.5億港元。1993年6月5日,長實與中泰各占一半股權的新財團,向美麗華提出收購建議,每股作價15.5元(認股權證8元),涉及資金87.88億港元。
美麗華集團于9日申請停牌,停牌前市價為14.8元。李嘉誠15.5元的收購價,溢價不到一成,一般要溢價二成方可生效(即為眾股東接受)。市場普遍認為,李氏榮氏的出價太低。李嘉誠是股市收購的老手高手,他應當深諳此理。也許他是過于自信,認為不會再有強手跳出來與其角逐“獵物”。
據李嘉誠自己說,他們此番收購,是美麗華的一名大股東主動提出洽商,該股東有意出售其所持股權,并且持股數不少。這會是誰呢難道會是楊氏家族掌門人楊秉梁?
1993年6月14日,美麗華董事總經理楊秉正發表公開信,聲稱全部董事均未與長實、中信達成共識,美麗華物業發展潛質極佳,資產凈值為20元每股。信中提到,6月8日晚才接到李嘉誠、榮智健財務顧問的電話意向,而次日早上9時,收購建議書就送到美麗華董事局,“這么龐大的收購行動,未給予當事人適當時間去了解,而突然采取行動,那當然算不得友好和善意。”楊秉正顯然對買主的15.5每股的價格不滿。
市場傳聞,主動與李嘉誠接洽的股東,很可能是美麗華董事局主席何添。據估計,何添所持的股權不及楊家的零頭。李氏、榮氏欲獲成功,楊秉正才是關鍵。
6月22日,楊秉正又刊啟事,稱公開信可能有不適之辭,致使公眾對李嘉誠、榮智健兩位先生產生誤解,謹向兩位先生深表歉意。
楊氏家族只持有3成多股權,李榮集團全面收購仍取勝有望。不料,“半路上殺進個程咬金”——李兆基的介入,使局勢完全逆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