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看準商機,強勢進攻
在李嘉誠看來,由弱而強必須要有“闖”勁,而“闖”就意味著勇氣和膽量。做生意,成功的把握總是相對的,失敗的可能才是絕對的。沒有人愿意自己正在進行的生意出事,但從來沒有一個不出事的生意人。那么,當問題來臨的時候,應該如何應對呢李嘉誠認為,越怕越誤事,索性大膽去闖,反倒沒事。他強調:“隨時留意身邊有無生意可做,才會抓住時機把握升浪。著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尋常的事發生時立即想到賺錢,這是生意人應該具備的素質。”
李嘉誠擅長“強勢進攻”之計。所謂“強勢進攻”,就是既要善于大規模地調查情況,又要敢于采取大動作,去完成計劃。在李嘉誠看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停留在空想階段,一定要把想法落到實處,才能行之有效。這種敢想敢做的行動舉止,一則可以兌現自己的計劃,二則可以驚動人心,獲得尊敬。
對于那些要做大生意的人來說,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強勢進攻之計,這樣才能掀起一股商勢,形成一股席卷之風。李嘉誠在這方面做得非常絕,因為他已經拉開大舉進軍內地的序幕。
1992年初,李嘉誠旋風般地從北京飛赴汕頭,又急轉深圳。5月1日,終于宣布成立第一家在內地注冊的聯營公司。這就是李嘉誠代表長實集團與中方合資成立的“深圳長和實業有限公司”。該公司注冊資本共2億港元,中方港方各持有一半股權。中方的兩家合作伙伴是深圳市政府直屬的深圳投資管理公司和國家計委下屬的中國機電輕紡投資公司,港方股東有長實、和黃、怡和三家。
長和實業初步擬定了在內地投資的一系列計劃,并使其成為長江系在內地的旗艦。在短短的時間里,李嘉誠完成了一系列繁雜的工作,不能不令人驚嘆其決斷力及辦事的效率。
1992年8月6日,李嘉誠發布長實集團中期業績報告,闡明了將其投資重點轉移到內地的條件與方針。他指出:“中國未來之國民經濟將有較大幅度之增長,前景令人鼓舞。”
有記者問,長實系最終會向內地投資多少?李嘉誠答道:“現階段很難估計,很多因素目前是很難預測的。若經濟環境發展理想,最終在內地投資的資產值可能會占本集團總資產值的25%。”應該說,25%是一個相當大的比例。以1991年底長實系資產總值750億計算,日后該系對內地的投資將達到190億港元。
當然,李嘉誠并沒有透露什么時候達到25%這個比例。因為他素來一九鼎,從不食也從不爽約。如果沒有十成的把握,他不會限定一個具體的時間,否則,就等于是給自己套上緊箍咒。他的一貫態度是凡事留有余地,認為這樣才會爭得主動。但是,從李嘉誠的話語中,我們也不難判斷出,一旦認為時機成熟,他向內地的投資便將氣勢磅礴,勢如長江。
1992年10月5日,以和黃集團為核心的港方財團與中方財團深圳東鵬實業,在北京簽署深圳鹽田港發展合同。在該發展項目中,中方財團深圳東鵬實業擁有3成股權;港方財團包括和黃旗下的國際貨柜碼頭公司、熊谷組公司等,共占7成股權,控股權在和黃集團。
深圳鹽田港發展公司總投資額為50億元人民幣,目標是建成與香港貨柜碼頭互補的世界級鹽田貨柜碼頭,工程分若干期完成,第一期擁有2個貨柜泊位和4個雜貨泊位,建成后將大大緩解香港貨柜碼頭的壓力。
但是,鹽田港計劃曾遭到馬世民竭力反對,他認為在內地搞貨柜碼頭,等于搶香港的生意,自己打自己。對此,李嘉誠更具遠見卓識。他說:“深港間的大鵬灣是天然深水港,我們不搶先建鹽田港,別的財團也會搶著去干,那將成了我們與別人對打”。
從1992年秋天起,廣州城市建設開發總公司便與李嘉誠的長實、新鴻基地產及香港多家中資港資銀行,商談合作興建一幢73層高的國際金融中心大廈,大廈占地5.5萬平方米,樓面積30萬平方米,以當年物價計算,需要投資3.5億美元。
現在,這幢全廣州市最高的摩天大廈,已在天河拔地而起,成為廣州天河新城區的招牌建筑。正如一提起白天鵝賓館,人們就聯想到霍英東一樣,一提到廣州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大廈,人們就會想起李嘉誠。
1992年11月下旬,李嘉誠與胡應湘達成協議,合作發展廣深珠高速公路第二期工程廣州至珠海段,總投資為96億港元,長實與和黃共持控股權,其余股份由新鴻基地產及數家日資公司擁有。
該項工程項目的投資回報依賴于征收費用,是一項投資大、風險大、見效慢的長線基礎設施投資。李嘉誠看好這段公路的廣闊前景,他認為回報雖然慢,但回報長期而且穩定,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投資回報額將會逐步提高。此外,修路也是造福積德的好事,何況能進一步提高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