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先謹慎研究,再勇往直前
我們知道,投資絕對不能死守在一項計劃上,必須要學會多計劃經營,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創造利潤。所以大投資家都善于創新去舊,或者說調新離舊。所謂調,就是從市場調查出發,從自己的腦中調出新觀點、新計劃,所謂離就是拋開陳舊思維,另起爐灶。
李嘉誠在投資的過程中非常善于調新離舊,這與他“嘗試是成功的開始”的投資謀略有關。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李嘉誠在中國內地搞了許多開發計劃,其中最引人矚目、并引發軒然大波的投資項目是東方廣場計劃。這對他來說,也是嘗試成功的新開始。
東方廣場位于北京王府井商業區,鄰近的具有古今象征意義的建筑有故宮、天安門、人民大會堂等。1992年6月,北京市政府放出風聲,表示可以考慮與外商合作王府井舊城區改造工程。一時間,香港各大財團蜂擁而至,試圖分得一杯羹。
王府井是首都最繁華、歷史最悠久的商業區,有如上海的南京路、香港的銅鑼灣。在這些黃金地段,想找一間鋪面都難似登天,現在竟可望獲得以公頃計算的大幅土地租用權。這樣的肥肉,誰不想咬上一口呢?
1992年6月25日,李嘉誠、郭鶴年搞妥了上海閘北一幅土地,旋即聯袂飛往北京,第二天便與北京市政府簽署意向書。簽約雙方一方是香港嘉里發展公司,另一方是北京東城區房地產公司。嘉里主席郭鶴年在香港名氣不如李嘉誠,但他卻是大馬首富。他投資內地在李嘉誠之先,與中國高層關系之密也不亞于李嘉誠。
李郭二人能如此神速搞定這么大的項目,是他們多年來在內地耕耘(捐贈與投資)的結果。在香港,他們亦曾竭力鼎助中資(中信、首鋼、光大)打天下。所以,如此迅速地簽下這一意向書,并非李嘉誠有多么神,而是他長期深謀遠慮、有意鋪墊的必然結果。
位于王府井大街南口的這塊地皮面積共有5.11公頃,可規劃建筑總面積14萬平方米,計劃建成亞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商業中心。中港雙方簽署的意向書中并未涉及該項目的地價、投資金額、工期、物業規劃等內容,可見合作意向是在匆忙中敲定的,細節有待以后再談判。消息傳來,香港各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人們都把李嘉誠看神了,似乎世界上沒有他辦不成的事。
意向書簽定后,北京王府井商業中心,似乎已成了李家大院的池中之物了。然而,形勢卻在時刻變化著。
1993年,因經濟發展過熱,中共中央政府決定加強宏觀調控,壓縮基本建設規模。這意味著要與北京方面談妥這一項目,將會異常艱難。面對這種情況,不大善于談判的郭鶴年知難而退,留下李嘉誠孤身應對,發展王府井地盤物業的控股權便順勢完全落入長實之手。
李嘉誠的信心依然十足,再一次運用他非凡的智慧與談判技巧,有關立項、規劃等異常繁雜的手續,在1993年間就全部獲得市政府的批準。該建筑被正式定名為東方廣場。
東方廣場建筑高度計劃為70多米,地盤面積10.1萬平方米,這比當初意向書中的14萬平方米要少許多,然而畢竟這一年的形勢和去年大不相同了,能達成這一協議,已經很不容易。
該大型物業投資預算逾12億港元,長實負責起樓價,合作伙伴東城區房地產公司負責地價。香港是地貴樓賤,內地則相反。據說,李嘉誠用了不到2億港元就獲得了這塊50年期限的地皮,在“天子腳下”,京城中心,李嘉誠也能撿到便宜,確實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