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給張輔的命令只有一個字——“拖”。
同時,他命令金在煥率領那三千高句麗殘兵。
在防線外圍不斷襲擾倭寇的糧道。
用高句麗人打高句麗地盤上的游擊戰,再合適不過。
倭寇主帥石田光,一個狂妄自大的年輕將領,果然上當了。
他見明軍龜縮不出,只以為是怯戰。
幾次強攻鐵甕城,都在明軍密集的火銃和神臂弓攢射下,碰得頭破血流,尸橫遍野。
“明軍不過如此!只會躲在城墻后面放冷箭的懦夫!”
石田光在軍帳中咆哮,卻毫無辦法。
他想繞過鐵甕城,又怕被斷了后路。
想強攻,損失又大到他無法承受。
更讓他頭疼的是,那些神出鬼沒的高句麗游擊隊。
他們熟悉地形,來去如風,今天燒你一隊糧車,明天在你水源里下毒,攪得后方雞犬不寧。
短短半個月,石田光的十萬大軍,銳氣盡喪,被死死釘在鐵甕城下,進退兩難。
而在所有人都以為朱高煦坐鎮南線,與倭寇主力對峙時。
他本人,已經悄然率領著最精銳的一萬鐵騎,出現在了北方。
他此行的目標,正是叛亂的核心。
崔承秀所在的開城。
使者們帶去的,不是命令,而是選擇。
一份是朱高煦的親筆信,信中承諾,只要他們保持中立,待平定崔氏后,不僅承認他們對現有土地和財富的擁有。
還會將從崔氏繳獲的部分田產、奴仆賞賜給他們。
另一份,是一支制作精巧的響箭。
信使會當著他們的面,將這支響箭插在地上,然后告訴他們。
“此箭射出,三里之內,漢王殿下的鐵騎,一刻即至,是敵是友,請大人自行斟酌。”
可是這些事情在崔氏看來,朱高煦這一手釜底抽薪,太狠了!
拉攏、分化、威逼、利誘。
朱高煦的組合拳,打得北地貴族聯盟瞬間土崩瓦解。
原本響應崔承秀的十幾家勢力,超過一半選擇了沉默,剩下的幾家。
甚至派出了私兵,封鎖了通往開城的道路。
名義上是“防止叛逆流竄”,實際上是向朱高煦納上投名狀。
崔承秀一夜之間,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當朱高煦的一萬鐵騎兵臨城下時,開城的城門,被崔承秀的親侄子從內部打開了。
朱高煦幾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這座北方的重鎮。
……
與此同時,在遙遠的草原邊境,一處不起眼的貿易點。
江澈站在一座沙丘上,望著一隊長長的駝隊,滿載著糧食,鐵料和藥材,緩緩消失在東方地平線。
一名暗衛司的校尉在他身后低聲匯報。
“總督大人,漢王殿下已采納您的方略,南線大捷,北方形勢也已盡在掌握,我們通過草原商路輸送的物資,都已安全送達。”
江澈嗯了一聲,臉上沒什么表情。
朱高煦是一把好刀,鋒利,剛猛,但也容易卷刃。
需要一個好的刀鞘,和一個懂得如何用刀的人。
自己,就是那個鞘,也是那個人。
讓朱高煦在高句麗建功,甚至裂土封王。
對他,對整個大明未來的格局,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個不受朝堂文官掣肘。
只聽命于自己的藩王,將是一枚無比重要的棋子。
他瞇起眼睛,望向南方。
高句麗這盤棋,他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