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帶陸航的團長和參謀長飛了三次娜拉山谷之后,已經是五天之后了。
李干敏銳地發現,娜拉山谷十八彎的東邊隘口,經常會有亂流出現。
這對穿越山谷飛行的飛機來說,威脅是致命的。
李干做了兩次針對性的飛行,找到了最合適的路線,制定出了操作標準。
他讓陸航的三人駕機按照這個規范做了一次編隊穿越飛行,證明了路線和操作標準的可行性。
到了這一步,就基本達到了制定完整的娜拉山谷穿越飛行的時候了。
李干毫不吝嗇地把陸航拉進來,讓他們也參與到制定操作標準的工作中。
僅僅半個月時間,穿越娜拉山谷的飛行操作標準就完成了。
其戰術意義在于,空中編隊可以在敵方早期預警雷達乃至預警機都無法發現的情況下,沿著山谷奔襲一千公里,突然出現在邊境上空。
在這個位置上,只需要三十分鐘,空中編隊的遠程對地導彈就能威脅到新德里!
僅僅三十分鐘!
以印三的國土防空體系,恐怕都來不及打開武器保險!
也在這個時候,上面關于組建一支混編的空中力量為阿富汗抵抗軍提供空中掩護的命令下來了。
李干立即從空軍、陸航、海航抽調部隊,讓三大空中力量都有機會接受實戰的考驗。
以空軍為主,李干組建了一支由100架戰機組成的混編航空師,由孫生祿擔任師長,指揮這支部隊。
其中,2架殲-35原型機編入,進行真正的實戰試飛。
混編航空師以鼎新試驗基地為基地,通過娜拉山谷出擊,或者采取高空出擊的方式進行越境作戰。
鼎新試驗基地的機場非常大,別說100架戰斗機了,就算是放100架安-124戰略運輸機也毫無問題。
而且,這里的作戰保障能力極強。
再一個,在這個位置出發,能夠得到阿泰空軍基地的有力支援。
李干還掛著阿泰空軍基地司令的職務呢,盡管他從來沒有去過那里。
三架空警-2000轉場到了鼎新試驗基地,這種以運-10為平臺研制出來的大型預警機,能夠在戰場上空提供8個小時的最大500公里的空中預警。
只需要在邊境線上空做橢圓形飛行,預警距離就能覆蓋到喀布爾的東北地區。
越境一百公里的話,就能將整個喀布爾地區全部納入監視當中。
空軍戰力倍增器的到達,意味著實施空中支援的時機出現了。
李干第一次不開飛機上天,而是以空中預警機指揮員的身份,乘坐空警-2000起飛,統一指揮所有出戰飛機。
在穆基塔返回喀布爾之前,李干就組織了一次空中支援行動,100架戰機傾巢而出,直接就把正在猛烈攻擊喀布爾防線的光榮軍給打蒙了。
喀布爾的局勢得到緩解,抵抗軍用了足夠的時間來調整部隊、調集兵力進行反擊。
至于出動地面部隊是不可能的,東大不會讓自己陷入阿富汗這個戰爭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