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達半年多時間的不懈努力,鄭渭終于對黃河下游的水情和地勢有了一個全面且深入的了解。
他不辭辛勞地奔波于黃河兩岸,實地考察、測量、記錄,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之后,鄭渭開始精心構思治水方案。他深知,要想徹底解決黃河水患問題,必須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
經過反復思考和論證,他終于提出了一套詳細而系統的治水方案。
這套方案的核心思想是“分流導滯,固本清源”。
具體來說,就是通過疏通舊河道、挖掘新的分流渠等措施,將黃河水合理地引導到其他地方,從而減輕主河道的壓力。
同時,在關鍵地段設置防洪設施,引導洪水,避免洪水對周邊地區造成嚴重破壞。
為了確保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鄭渭還進行了大量的模擬實驗和數據分析。
他邀請了眾多水利專家和學者參與討論,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方案。
蕭謹對鄭渭的方案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評估。他對鄭渭的專業素養和敬業精神深感欽佩,同時也對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后,蕭謹決定將這個方案上報給皇上。
皇上對黃河水患問題一直非常關注,當他看到鄭渭的方案時,眼前一亮。
他對這個方案的創新性和實用性非常贊賞,認為這是一個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黃河水患問題的好方案。
經過一番權衡和考慮,皇上最終決定采納這個方案,并下令立即實施。由蕭謹負責監督。
鄭渭得知自己的方案被采納,心中充滿了喜悅和成就感。他知道,這不僅是對他個人努力的認可,更是對他專業能力的肯定。
他堅信,只要按照這個方案認真實施,一定能夠徹底解決黃河水患問題,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百姓的安居樂業。
為了確保險工段能夠經受住洪水的猛烈沖擊,他苦思冥想,終于想出了一種別出心裁的方法――將“埽工”與巨石巧妙地結合起來。
埽工,作為一項古老而傳統的水利工程技術,其原理是利用樹枝、蘆葦等易獲取的材料編織成捆,然后再用泥土和石塊進行加固,最終形成一道堅固無比的堤壩。
這種方法雖然看似簡單,卻蘊含著古人的智慧結晶,歷經歲月的考驗,依然被廣泛應用于水利工程領域。
然而,他并未滿足于此。他深知要想讓堤壩真正堅如磐石,還需要給它增加足夠的重量和穩定性。
于是,他決定在埽工的基礎上,再加入大量的巨石。
這些巨石不僅可以增加堤壩的重量,使其在洪水的沖擊下不易被沖垮,還能進一步提升堤壩的穩定性,讓其能夠穩穩地矗立在黃河岸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