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匆匆而過,轉眼間已入盛夏。
長安城籠罩在一片濕熱之中,但朝廷上下卻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青州與河北推行的新政成效顯著,尤其是常平倉的穩定調節作用與海運的初步成功,使得來自山東、河北的賦稅和物資輸送更加順暢,大大緩解了往年此時常有的漕運壓力與糧價波動。
朝堂之上,關于魏王的話題早已無人再敢輕易提及,仿佛那個曾經風頭無兩的親王真的已隨著南下的車隊,消散在均州的山水之間。
太子的地位愈發穩固,東宮一派氣象更新。
這一日,長安城迎來了高句麗使臣的隊伍。與上次的倨傲不同,這一次,高句麗使團顯得格外恭順。
他們帶來了龐大的車隊和船隊,運送的正是上次賭國運中輸掉的賭注——五十萬石糧食,以及前隋征高句麗時被俘、如今已輾轉存活下來的十數萬老弱殘兵。
消息傳開,整個長安為之震動。這不僅是天可汗威德的體現,更是一場巨大的政治勝利。
使臣入宮覲見那日,太極殿內莊嚴肅穆。
李世民端坐于御座之上,冕旒垂面,不怒自威。
太子李承乾侍立在御座之側,神情沉穩,目光掃過殿中那畢恭畢敬的高句麗正使,眼底深處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銳利。
“下國小臣,奉榮留王之命,特來獻上約定之糧五十萬石,并…并前隋士卒…共十二萬三千余人,名冊在此,請天可汗陛下驗看。”
高句麗正使伏地行禮,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雙手高高捧起一卷厚厚的絹冊。
內侍接過絹冊,呈遞御前。
李世民并沒有立刻翻開,他的目光越過殿門,仿佛能看到承天門外那黑壓壓一片、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的前隋俘虜。
那是數十萬中原兒郎的亡魂見證,是帝國昔日傷疤的殘留。
如今,他們以這種近乎恥辱的方式被送還,與其說是人口的回歸,不如說是高句麗在政治和軍事壓力下的徹底服軟。
“朕,知道了。”李世民的聲音平靜,卻帶著千鈞之力,在大殿中回蕩。
“貴使一路辛苦。這些糧食,朕會用以賑濟災荒,充盈國庫。至于這些人……”
他頓了頓,終于翻開了那本沉甸甸的名冊,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和簡略的記載,每一個都可能代表著一個破碎的家庭和一段血淚交織的歷史。
“他們都是朕的子民,雖歷盡劫波,終歸故土。朝廷自會妥善安置,使其老有所養,亡魂得安。”
他沒有過多地斥責高句麗使臣,但這種居高臨下的寬容與對俘虜的關懷,反而更顯大唐氣度,讓高句麗使臣的頭垂得更低。
“天可汗陛下仁德蓋世,下臣感佩萬分!”使臣連連叩首。
接下來的朝會議程,主要是關于如何接收和安置這批糧食與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