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兵部、工部官員紛紛出列奏對,提出各種方案:糧食如何入庫分發,俘虜如何甄別身份、遣返原籍或就近安置,其中病弱者如何救治等等。一切都在高效而有序地討論中。
李承乾靜靜地聽著,偶爾會提出一兩個關鍵問題,引導討論方向,顯示出對政務的精熟和掌控力。他的表現,李世民看在眼里,微微頷首。
退朝之后,李世民特意將李承乾留了下來。
“高句麗此番舉動,看似恭順,實則是迫于遼東局勢與我朝新政帶來的壓力,尤其是青州海運,讓他們感受到了威脅。”
李世民走到地圖前,指著遼東和山東半島,“這五十萬石糧食,解了河北部分軍州今夏可能出現的糧荒,而那十幾萬俘虜的回歸,雖多是老弱,卻可充實河北、山東人口,尤其可用于你之前提過的,沿海鹽場、港口建設所需的人力。
這些人,思歸心切,若能妥善安置,必心懷感激,遠比征發徭役來得有效。”
李承乾恭敬答道:“父皇圣明。兒臣正是此意。青州鹽場擴建與海運碼頭營造,正需大量人手。這些前隋老兵,雖已老邁,但其中不乏熟悉土木、水利甚至舟船之人。
兒臣已命馬周、杜構他們在接收時留意甄別,可將有意愿、有能力者編入工營,給予錢糧,使其發揮余熱,亦算是一種安置。其余老弱婦孺,則按原籍遣返,或于當地授田安置。”
“嗯,此舉甚妥。”李世民點了點頭,對太子的安排表示滿意。他話題一轉,看似隨意地問道:“聽說,青州那邊,你準備將以工代賑拆分出來,此后以錢糧替代徭役,用于鹽場和港口建設?”
李承乾心中一動,知道父皇雖然允準他在山東推行新政,但對其中的細節一直密切關注。他從容答道:“回父皇,正是。兒臣以為,強征徭役,易生民怨,且效率低下。
若以合理錢糧雇傭民夫,或如這次安置俘虜,以工代賑,則民夫積極性更高,工程進度更快,質量也更有保障。
所得之利,遠高于所付工酬。此乃借鑒了前朝一些官營作坊的做法,略加改良而已。”
李世民沉吟片刻,道:“此法或可一試,但需嚴格控制,防止官吏從中盤剝,反成害民之政。”
“兒臣謹記父皇教誨,已令馬周制定詳細章程,并加強監察。”李承乾連忙應道。
“好了,此事你心中有數便可。”李世民擺了擺手,似乎有些疲憊,“高句麗使臣還在京中,后續的撫慰和賞賜,你也多費心。
既要顯我天朝氣度,也要讓其明白,大唐的底線不容觸碰。”
“兒臣遵旨。”
李承乾退出兩儀殿,走在長長的宮廊上,夏日的陽光透過廊窗,投下斑駁的光影。
他心中盤算的,卻是那十幾萬俘虜中可能蘊藏的人才,以及那五十萬石糧食能多大程度支撐他的青州計劃。
高句麗的“進貢”,無疑是一場及時雨。
他抬頭望向東北方向,目光似乎穿越了宮墻,看到了波濤洶涌的渤海,看到了青州日漸繁忙的港口。
…………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