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四合院:一人縱橫 > 第2266章 鳳翔于天(11)

      第2266章 鳳翔于天(11)

      鄴城的秋霧總在黎明時帶著陶土味。白鳳翎倚在銅雀臺的斷柱旁,看流霜劍的劍穗纏著片枯荷葉——葉脈里嵌著極細的陶屑,是昨夜官窯新出的甕罐碎渣,陶屑的排列竟與《冀州窯址圖》上的“龍窯”完全重合,只是最邊緣的陶屑突然散落,在臺面上畫出細痕,痕里沉著半塊青銅符,符上的“晉”字捺筆處,粘著根極細的匈奴羊毛線,與并州離石那半塊完全通源。

      “白先生,司馬師的親兵往銅雀臺來了。”范書硯踏著晨露從臺階上下來,裙角的褶皺里沾著鄴城的稻殼。她的藤籃里露出半截《鄴城秘道圖》,其中一頁用朱砂畫的地下通道,在文昌殿的位置多了個方形,方形的中心寫著個極小的“師”字,筆畫被霧汽洇得發灰,像“字在圖里生了霉”。

      白鳳翎拾起青銅符,符上的“晉”字突然滲出銅銹,與劍穗的陶屑相觸,在斷柱的青苔上拼出個殘缺的璇璣——缺的那角,正好能嵌進范書硯從文昌殿帶來的半塊玉印。玉印上的“魏”字側點處,粘著極細的蠶絲,絲的末端纏著片吳錦,錦面上的“孫”字缺口,與建業吳王府那片完全相通,只是這缺口處,用金粉補了道短橫,橫的末端往東南的青州方向拐。

      “是曹髦昨夜換的印。”他突然想起秘道里的石門,門楣的刻紋與這玉印背面的星芒紋完全吻合,當時門縫里卡著卷麻紙,紙上的“密道”二字被人用朱筆圈過,圈外的空白處,畫著個從未見過的符號,左邊是“魏”字的豎,右邊是“晉”字的撇,兩種筆跡在潮濕的紙紋里絞成一團,“他算準了司馬師會從秘道來。”

      魏軍的甲士在辰時突然在臺下列陣。白鳳翎趴在斷柱的陰影里,看士兵往磚縫里楔銅釘——那些釘的間距與《鄴城秘道圖》上的“警戒區”完全重合,只是最末一根銅釘在楔入時突然歪斜,釘帽刮過魏錦,錦面上的“魏”字被刮下極小的一塊,掉進磚縫,與之前畫出的“晉”字殘筆纏成細網,網眼的大小正好能卡住顆稷米,米粒上的紋路,與鄴城近郊的稻田完全相通,只是這顆的胚芽處,嵌著片蜀錦碎片,碎片上的“漢”字側點,與成都錦官城那片完全通源。

      “是鐘會故意讓釘歪的。”胖小子從斷柱后探出頭,手里攥著塊帶銅釘的城磚,磚上的“魏”字缺口處,用炭筆補了道斜痕,痕的末端畫著個極小的星芒紋,與青州的海鹽結晶紋完全相通,“小拓在官窯的窯工里聽見,司馬師昨夜讓工匠往龍窯的火膛里投了百塊刻紋陶片,每塊片的背面都刻著與這稷米相通的符號。”

      吳營的使者在巳時突然抵達南城門。白鳳翎站在銅雀臺的殘檐下,看那使者呈上的竹簡——簡上用隸書刻的“互市”二字,筆畫里纏著三色線:魏錦的麻線、吳錦的金線、蜀錦的絲綿,三線在“市”字的豎鉤處擰成繩,繩的中心卡著顆稷米,米粒的褶皺里,藏著與龍窯陶片相通的星芒紋,“是諸葛恪的筆跡,他在‘互’字的橫畫處留了道岔,讓司馬師和曹髦各填一筆。”

      他數著竹簡的片數,正好六片,對應六合之數,只是最末一片的簡尾,刻著個極小的“孫”字側點,點的邊緣粘著極細的蘆葦絨,與漳水兩岸的蘆葦叢完全相通,“孫權在給諸葛恪的信里說,這側點要讓青州的海鹽來補。”

      蜀軍的密使在午時突然出現在西市。白鳳翎躲在酒肆的幌子后,看那使者與窯工交接的陶甕——甕的釉色與《冀州窯址圖》上的“貢品”完全相通,只是最末一口甕的耳系處,故意留了道裂紋,紋里塞著塊青金石,石面的星圖里,北斗第七星的芒角正往西南的洛陽方向偏,偏折處的刻痕,與匈奴羊毛線的紋路完全相通,“是姜維讓留的紋,說要給南匈奴的使者留條路。”

      他數著陶甕的數量,正好十二口,對應十二地支之數,只是最末一口甕的釉面里,混著極西的琉璃渣,渣上的星芒紋與鄴城磚縫的銅釘隱隱相契,渣的末端纏著絲綿,是成都蜀錦的質地,“小拓從洛陽捎來的信說,司馬昭昨夜派了十輛馬車,每輛車的車軸里都藏著這樣的琉璃渣。”

      南匈奴的使者在未時突然進入文昌殿。白鳳翎趴在秘道的通氣口,看那使者呈上的狼皮卷——卷上用匈奴文寫的“盟約”二字,筆畫里纏著極細的羊毛線,線的末端往西北的并州方向拐,拐折處的墨跡里,藏著與離石骨符相通的刻痕,“是劉豹的次子送來的,卷尾的火漆印,與南匈奴王庭的銅印完全吻合,只是印泥里混著極細的魏錦絲,像故意留的尾巴。”

      他數著狼皮卷上的部落名稱,正好五個,對應五方之數,只是最末一個部落的名稱旁,被人用朱筆打了個勾,勾的末端畫著個星芒紋,與龍窯陶片的刻痕完全相通,“是司馬師昨夜讓人添的,他算準了曹髦會親自驗看這卷。”

      鄴城的秋霧在申時突然散開。白鳳翎站在銅雀臺的最高處,看陽光照在龍窯的煙筒上——那些正在燒制的陶甕突然發出嗡鳴,甕身的釉色在陽光下泛著光,釉里的冰裂紋路,藏著“魏”字的豎與“晉”字的撇,兩種刻痕在陶土味里混在一起,像“字在釉里結了晶”。他數著發聲的陶甕,正好十八口,對應十八星宿之數,只是最末一口甕的底部,刻著個極小的星芒紋,與流霜劍劍穗上的刻痕完全相通,“是窯工頭故意留的記,他算準了這口甕會被送入文昌殿。”

      文昌殿的曹髦突然舉起玉印。白鳳翎望著殿宇的方向,看玉印在陽光下折射的光——光里浮著無數細小的玉屑,在空中拼出條線,線的是銅雀臺的斷柱,終點是龍窯的火膛,線的中段突然拐了個彎,避開了魏軍的警戒線,拐彎處的玉屑,凝成個極小的“白”字,與流霜劍劍鞘的缺口完全吻合,“陳泰在給鐘會的信里說,這拐彎處的記號,只有青金石能顯形。”

      漳水的秋水在酉時突然漲了半尺。白鳳翎蹲在臺邊的石階上,看水流沖來的蘆葦桿——那些桿在岸邊拼出三股線:一股往西北的并州方向去,帶著匈奴的羊毛屑;一股往東南的青州流,纏著吳營的金線;最細的那股往西南的洛陽方向飄,在臺階上留下道淡褐的痕,痕里沉著半塊青銅符,符上的“晉”“魏”“孫”“劉”四個字殘筆,此刻正往中心聚攏,在符的最深處,擠出個極小的星芒紋,與流霜劍劍格的刻痕完全相通,“是水鏡先生的再傳弟子從潁川捎來的話,說這符要在龍窯的火里燒合,讓四方的字在釉里長全。”

      “先生看這符!”范書硯舉著松明火把湊過來,火光的跳動與符上的星芒紋產生共鳴,“孩子們說,這是四家的密使一起埋在漳水畔的,等秋霧散盡時,要讓它順著秘道的暗河往洛陽飄,在司馬昭的府邸里顯形。”

      白鳳翎接過青銅符,符的斷口處突然滲出銅綠,綠里裹著魏錦的麻線、吳錦的金線、蜀錦的絲綿、匈奴的羊毛,四線在火光里融成一股,順著流霜劍的劍穗往上爬,在劍柄處纏成個結,結的形狀與《鄴城秘道圖》上的方形完全相通,只是這結的中心,多出個“白”字的側點,像“終于找到了該填的那筆”。

      他突然明白,這不是權力的交替,甚至不是盟約的更新,只是某個宏大棋局里的尋常落子——就像霧總要散,水總要漲,那些糾纏的字總會在陶釉里找到共生的方式,而添那關鍵一筆的,可能是鄴城的龍窯,可能是魏宮的玉印,可能是吳營的竹簡,也可能是某個此刻還在漳水邊拾陶片的孩童,手里攥著塊恰好能補全“白”字的青金石碎。

      流霜劍的劍穗在秋風里打著旋,與龍窯的嗡鳴、魏軍的甲葉聲、吳使的馬蹄聲、匈奴的銅鈴聲奇妙地共振。西北的并州方向,南匈奴的商隊正在渡河,駝鈴里的星芒紋往鄴城飄;東南的青州海面,吳營的船隊正在啟航,帆上的“孫”字往冀州聚;西南的洛陽路上,晉軍的信使正在策馬,驛書里的“晉”字往銅雀臺趕;東北的幽州方向,鮮卑的使者正在翻越太行山,狼皮卷上的刻痕往龍窯涌。這些字在鄴城的陶土味里相遇,在青銅與玉符的光里糾纏,在龍窯的火與漳水的浪里生長,像一首永遠不會寫完的詩,句子往冬天的方向伸,往所有未可知的故事里,慢慢鋪展。

      而洛陽的晉王府里,司馬昭突然發現案上的《鄴城要務》邊緣,鉆出條極細的魏錦線,線的末端纏著個“晉”字側點,正泛著與銅雀臺青銅符相通的光。他用青金石筆往側點旁畫撇時,撇的末端突然自動彎成鉤,與匈奴狼皮卷上的星芒紋完全吻合。賈充的銅印突然從案上滑落,印上的紋路在錦線的映照下,浮現出個極小的“魏”字,與文昌殿玉印的刻痕完全相通。

      成都的蜀宮里,劉禪看著案上的《與吳盟約》,突然發現紙角的蜀錦絲正在自動打結,結的形狀與鄴城龍窯的星芒紋完全相通。他用朱砂筆往結旁畫點時,點的邊緣突然滲出絲線,與吳錦的金線纏成一團,像“字在紙上結了親”。姜維的佩劍突然從墻上滑落,劍鞘的刻痕在絲線的映照下,浮現出個極小的“孫”字,與建業吳營的竹簡完全通源。

      申時的陽光還在照耀鄴城的龍窯,白鳳翎站在銅雀臺的斷柱旁,看著流霜劍的劍穗與青銅符的光共振,光的盡頭,那四股融合的線正在順著漳水往洛陽鉆。他知道,這不是王朝的終章,甚至不是更迭的序幕,只是某個漫長過程里的尋常瞬間——就像陶總要燒,水總要流,那些糾纏的字總會在時光里找到共生的筆畫,而添那筆的,可能是他手里的流霜劍,可能是范書硯藤籃里的陶片,可能是銅雀臺的斷柱,也可能是某個此刻還在龍窯前添柴的窯工,手里攥著塊恰好能補全“白”字的青金石碎。

      流霜劍的劍鳴在秋風里打著旋,與遠處龍窯的嗡鳴、魏軍的甲葉聲、吳使的交談聲、匈奴的歌聲奇妙地合拍。銅雀臺的斷柱上,那半塊青銅符的斷口處,已經與從秘道里鉆出來的另一半嚴絲合縫。鐘會的親衛站在臺下,看著那突然合縫的筆畫,突然拿起青銅筆,往合縫處補了道極細的捺,捺的末端正好對著洛陽的方向。龍窯里的陶甕仿佛聽懂了什么,嗡鳴突然變調,往捺畫的方向傳,穿過魏宮的墻,穿過吳使的船,穿過匈奴的帳,穿過蜀錦的絲,在鄴城的最深處,留下個極小的星芒紋,與白鳳翎流霜劍上的“白”字側點,正好重合。

      風還在吹,窯火還在燒,遠處的漳水傳來商船啟航的號角,號角聲里混著魏宮的鐘、吳營的笛、匈奴的鼓、蜀地的琴,像在合奏一首沒有終章的曲,調子往冬天的方向揚,往所有未寫完的故事里,慢慢延伸。

      洛陽的冬霧總在寅時帶著松煙味。白鳳翎立在永寧寺的殘塔下,看流霜劍的劍鞘凝著層薄冰——冰里凍著極細的松墨渣,是昨夜晉王府書吏研墨時的碎屑,墨渣的排列竟與《洛陽宮苑圖》上的“秘書省”完全重合,只是最邊緣的墨渣突然崩裂,在鞘面刻出細痕,痕里沉著半塊玉印,印上的“晉”字橫畫處,粘著根極細的魏錦線,與鄴城銅雀臺那半塊完全通源。

      “白先生,司馬昭的儀仗往金墉城去了。”范書硯提著燈籠從塔階下來,燈穗的流蘇里纏著洛陽的柏葉。她的布包里露出半截《洛陽秘道圖》,其中一頁用朱砂畫的地下通道,在太極殿的位置多了個圓形,圓形的中心寫著個極小的“昭”字,筆畫被霧氣洇得發藍,像“字在圖里結了霜”。

      白鳳翎接過玉印,印上的“晉”字突然滲出朱砂,與劍鞘的墨渣相觸,在殘塔的青磚上拼出個殘缺的璇璣——缺的那角,正好能嵌進范書硯從金墉城帶來的半塊銅符。銅符上的“魏”字側點處,粘著極細的麻線,線的末端纏著片蜀錦,錦面上的“漢”字缺口,與成都蜀宮那片完全相通,只是這缺口處,用銀粉補了道短撇,撇的末端往東南的許昌方向拐。

      “是曹奐昨夜換的符。”他突然想起秘道里的青銅鎖,鎖芯的齒紋與這銅符背面的星芒紋完全吻合,當時鎖孔里卡著卷桑皮紙,紙上的“秘道”二字被人用朱筆圈過,圈外的空白處,畫著個從未見過的符號,左邊是“魏”字的撇,右邊是“晉”字的豎,兩種筆跡在潮濕的紙紋里絞成一團,“他算準了司馬昭會從秘道來。”

      晉軍的甲士在卯時突然在宮墻下列陣。白鳳翎趴在殘塔的窗洞后,看士兵往磚縫里楔鐵釘——那些釘的間距與《洛陽秘道圖》上的“警戒區”完全重合,只是最末一根鐵釘在楔入時突然歪斜,釘帽刮過晉錦,錦面上的“晉”字被刮下極小的一塊,掉進磚縫,與之前畫出的“魏”字殘筆纏成細網,網眼的大小正好能卡住顆杏仁,果仁上的紋路,與洛陽的杏樹完全相通,只是這顆的核仁里,嵌著片吳錦碎片,碎片上的“孫”字側點,與建業吳王府那片完全通源。

      “是賈充故意讓釘歪的。”胖小子從窗洞鉆進來,手里攥著塊帶鐵釘的城磚,磚上的“晉”字缺口處,用墨筆補了道斜痕,痕的末端畫著個極小的星芒紋,與許昌的蓮籽紋完全相通,“小拓在洛陽的酒肆里聽見,司馬昭昨夜讓工匠往太極殿的梁柱里藏了百塊木牌,每塊牌的背面都刻著與這杏仁相通的符號。”

      蜀軍的使者在辰時突然抵達西明門。白鳳翎站在殘塔的陰影里,看那使者呈上的竹簡——簡上用隸書刻的“通好”二字,筆畫里纏著三色線:晉錦的絲綿、蜀錦的麻線、吳錦的金線,三線在“好”字的豎鉤處擰成繩,繩的中心卡著顆杏仁,果仁的褶皺里,藏著與金墉城銅符相通的星芒紋,“是郤正的筆跡,他在‘通’字的橫畫處留了道岔,讓司馬昭和曹奐各填一筆。”

      他數著竹簡的片數,正好八片,對應八卦之數,只是最末一片的簡尾,刻著個極小的“漢”字側點,點的邊緣粘著極細的柏葉纖維,與永寧寺的柏樹完全相通,“劉禪在給郤正的信里說,這側點要讓許昌的蓮籽來補。”

      吳營的商隊在巳時突然在南市卸貨。白鳳翎趴在殘塔的檐角后,看伙計往地上搬木箱——那些箱的排列與《洛陽秘道圖》上的“貨棧”完全重合,只是最末一口木箱在落地時突然開裂,箱角的銅環刮過吳錦,錦面上的“孫”字被刮下極小的一塊,掉進泥里,與之前的“晉”字殘筆纏成細網,網眼的大小正好能卡住顆胡桃,果仁上的紋路,與建業的胡桃木完全相通,只是這顆的仁衣上,用朱砂畫了個星芒紋,與金墉城銅符的刻痕完全通源。

      “是孫綝故意讓箱裂的。”范書硯指著商隊的伙計,那些人正用暗號交接貨物,腰間的銅牌上刻著與胡桃相通的星芒紋,“孩子們說,每口木箱的夾層里都藏著桑皮紙,紙上的交易地點,與太極殿的秘道入口完全吻合。”

      魏軍的舊部在午時突然聚集在太廟。白鳳翎站在殘塔的最高處,看那些人舉著的舊旗——旗上的“魏”字在風中獵獵作響,筆畫的磨損處,露出與金墉城銅符相通的星芒紋,“是王凌的舊部,他們在‘魏’字的撇筆處留了道空白,形狀正好能放進吳錦碎片,像‘字在旗上找歸處’。”

      他數著舊旗的數量,正好二十面,對應二十星宿之數,只是最末一面旗的旗桿里,藏著塊青金石,石面的星圖里,北斗第七星的芒角處,多了個“白”字的側點,與流霜劍劍鞘的缺口完全吻合,“是陳泰昨夜偷偷放進去的,石背面的刻痕,與許昌蓮籽的星芒紋完全相通。”

      洛陽的冬霧在未時突然散開。白鳳翎趴在殘塔的檐角,看陽光照在太極殿的琉璃瓦上——那些瓦在陽光下泛著光,瓦面的冰裂紋里,藏著“晉”字的豎與“魏”字的捺,兩種刻痕在松煙味里混在一起,像“字在瓦上結了晶”。他數著反光的瓦,正好三十六片,對應三十六天罡之數,只是最末一片瓦的背面,刻著個極小的星芒紋,與流霜劍劍穗上的刻痕完全相通,“是工匠頭故意留的記,他算準了這瓦會被晉軍的親兵拾到。”

      太極殿的司馬昭突然舉起玉印。白鳳翎望著殿宇的方向,看玉印在陽光下折射的光——光里浮著無數細小的玉屑,在空中拼出條線,線的是永寧寺的殘塔,終點是太極殿的龍椅,線的中段突然拐了個彎,避開了晉軍的警戒線,拐彎處的玉屑,凝成個極小的“白”字,與流霜劍劍格的缺口完全吻合,“賈充在給鐘會的信里說,這拐彎處的記號,只有青金石能顯形。”

      洛水的冰塊在申時突然開始碎裂。白鳳翎站在殘塔的最高處,看碎冰在水面拼出三股線:一股往東南的許昌方向去,帶著魏錦的線;一股往東北的鄴城流,纏著晉錦的絲;最細的那股往西南的成都方向飄,在殘塔的青磚上留下道淡紅的痕,痕里沉著半塊青銅符,符上的“晉”“魏”“漢”“孫”四個字殘筆,此刻正往中心聚攏,在符的最深處,擠出個極小的星芒紋,與流霜劍劍格的刻痕完全相通,“是水鏡先生的再傳弟子從潁川捎來的話,說這符要在洛陽的官窯里燒合,讓四方的字在火里長全。”

      “先生看這符!”范書硯舉著燈籠湊過來,燈芯的火光與符上的星芒紋產生共鳴,“孩子們說,這是四家的密使一起埋在永寧寺的,等冬霧散盡時,要讓它順著洛水往許昌飄,在魏文帝的陵前顯形。”

      白鳳翎接過青銅符,符的斷口處突然滲出銅綠,綠里裹著晉錦的絲綿、魏錦的麻線、吳錦的金線、蜀錦的蠶絲,四線在火光里融成一股,順著流霜劍的劍穗往上爬,在劍柄處纏成個結,結的形狀與《洛陽秘道圖》上的圓形完全相通,只是這結的中心,多出個“白”字的側點,像“終于找到了該填的那筆”。

      他突然明白,這不是權力的終結,甚至不是更迭的尾聲,只是某個宏大棋局里的尋常落子——就像霧總要散,冰總要化,那些糾纏的字總會在時光里找到共生的方式,而添那關鍵一筆的,可能是洛陽的殘塔,可能是晉軍的玉印,可能是魏軍的舊旗,也可能是某個此刻還在洛水邊拾冰的孩童,手里攥著塊恰好能補全“白”字的青金石碎。

      流霜劍的劍穗在寒風里打著旋,與青銅符的光奇妙地共振。遠處的許昌方向,魏軍的舊部正在趕路,行囊里的“魏”字往洛陽飄;東北的鄴城方向,晉軍的信使正在策馬,驛書里的“晉”字往太極殿聚;西南的成都方向,蜀軍的使者正在渡河,竹簡上的“漢”字往太廟趕;東南的建業方向,吳營的商隊正在啟航,帆上的“孫”字往洛水漂。這些字在洛陽的冬陽里相遇,在青銅與玉符的光里糾纏,在洛水的碎冰與太極殿的瓦礫里生長,像一首永遠不會寫完的詩,句子往春天的方向伸,往所有未可知的故事里,慢慢鋪展。

      而許昌的魏文帝陵前,守陵人正在清掃積雪,突然發現石碑的裂縫里長出根細草,草葉的紋路與洛陽青銅符完全相通。他用鐵鍬往草旁培土時,土痕的末端突然自動彎成鉤,與“魏”字的橫畫完全吻合。陽光突然往鉤的方向聚,在雪地上留下道亮痕,痕的盡頭,拼出個極小的“晉”字,與洛陽玉印的刻痕完全相通。

      建業的吳宮里,孫休看著案上的《與晉通好》,突然發現紙角的吳錦線正在自動打結,結的形狀與洛陽胡桃的星芒紋完全相通。他用青金石筆往結旁畫點時,點的邊緣突然滲出絲線,與晉錦的絲綿纏成一團,像“字在紙上結了親”。丁奉的佩劍突然從墻上滑落,劍鞘的刻痕在絲線的映照下,浮現出個極小的“漢”字,與成都蜀錦的竹簡完全通源。

      成都的蜀宮里,劉禪的案上攤著《洛陽風物記》,其中一頁的蜀錦插圖突然自動卷曲,卷出的弧度與永寧寺殘塔的輪廓完全相通。他用墨筆往卷邊處補畫時,筆尖的墨痕突然滲出絲線,與吳錦的金線纏成細網,網眼的大小正好能卡住顆杏仁,果仁的紋路里,藏著與洛陽青銅符相通的星芒紋,“是郤正說的,這網要讓許昌的蓮籽來填。”

      未時的陽光還在照耀洛陽的太極殿,白鳳翎站在永寧寺的殘塔上,看著流霜劍的劍穗與青銅符的光共振,光的盡頭,那四股融合的線正在順著洛水往許昌鉆。他知道,這不是歷史的終章,甚至不是故事的中場,只是某個漫長過程里的尋常瞬間——就像冰總要融,火總要燃,那些糾纏的字總會在時光里找到共生的筆畫,而添那筆的,可能是他手里的流霜劍,可能是范書硯布包里的銅符,可能是永寧寺的殘塔,也可能是某個此刻還在太極殿掃雪的老宦官,手里攥著塊恰好能補全“白”字的玉印碎。

      流霜劍的劍鳴在寒風里打著旋,與遠處晉軍的號角、魏軍的舊旗、吳營的號子、蜀軍的馬蹄聲奇妙地合拍。洛水的碎冰還在往下游漂,每塊冰里都凍著個字:“晉”的銅綠、“魏”的麻線、“漢”的絲綿、“孫”的金線,這些字在冰里慢慢靠近,像要在春天到來前,在某個無人知曉的角落,拼出個完整的星芒——而星芒的中心,永遠留著個“白”字的側點,等著被某個故事里的人,用時光的筆,輕輕填記。

      風還在吹,冰還在化,遠處的洛水傳來冰塊碎裂的聲響,聲響里混著晉軍的鼓、魏軍的鐘、吳營的笛、蜀軍的琴,像在合奏一首沒有終章的曲,調子往春天的方向揚,往所有未寫完的故事里,慢慢延伸。

      .b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