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北方的風,正帶著一絲春汛的氣息,吹向那遙遠的戈壁灘。
在那里,春天的融雪與大地的呼吸,正準備喚醒一些沉睡已久的東西……gobi的風,那叫一個野,帶著一股子原始勁兒,一年四季都在呼啦啦地刮著,像是要把所有秘密都吹進你的耳朵。
這會兒正趕上春汛,地氣一上來,空氣里都帶著點兒濕漉漉的土腥味兒,總讓人覺得,有什么沉寂已久的東西,要被這股子生命力給拱出來。
李春霞,在額濟納旗這片廣袤的戈壁灘上,既是放羊的牧民,又是光伏陣列的維護員,她的生活,就跟這片土地一樣,粗糲又堅韌。
她正彎著腰,像個老道的獵人,沿著一排排沉默的光伏支架,仔仔細細地巡視著。
陽光雖然帶著春天的溫度,可腳下那被春水浸潤過的泥土,還是帶著一股子透骨的陰涼。
“靠,這又是哪個螺絲松了?”她低聲罵了一句,那雙常年被風沙磨礪得有些粗糙的眼睛,精準地鎖定了目標。
一個接地樁,搖搖晃晃的,上面那個用來指示接地正常的小銅鈴,此刻正無精打采地晃著,卻發不出一絲響聲,像個沒了魂兒的啞巴。
銅鈴不響,那可不是小事兒,意味著接地回路出了問題。
她心里咯噔一下,這玩意兒要是出了岔子,沙塵暴一來,整個光伏陣列的穩定性都得打個問號,跟光著屁股在沙漠里跑有啥區別?
她從腰間的帆布包里,掏出一枚嶄新的備用螺絲釘,閃著锃亮的光,還帶著工業流水線上那股子冷冰冰的金屬味兒。
尋思著,得趕緊把這顆舊的擰下來,換上新的。
可手剛一碰到,她就愣住了。
那顆原先的螺絲釘,像生了根似的,紋絲不動。
她湊近了仔細看,才發現它周圍竟然被一層透明又堅韌的樹脂,給死死地封住了,硬得跟塊千年化石似的。
她用螺絲刀使勁兒地撬了撬,除了刮下點兒碎屑,根本撼動不了分毫。
這是哪個神人干的活兒?
她心里帶著點兒惱火,更多的是好奇。
就在這時,她眼角余光突然瞥見樹脂里,隱約嵌著一小片泛黃的紙屑。
她好奇心一上來,瞇著眼湊過去,使勁兒分辨。
嘿,這不是一張手繪電路圖的殘角嗎?
那筆跡,雖然模糊不清,可怎么看怎么熟悉,像被什么東西撓了一下,猛地擊中了她腦子里的某個開關。
“嗡”的一聲,三年前那個雨夜,氣象房里,昏黃的白熾燈,一個路過的維修員,記身泥濘,借宿了一晚,臨走前,那人沙啞著嗓子,留下的那句話,就跟烙印似的,唰地一下清晰起來——“接地不是連接大地,是連接記得它的人。”
這話當時聽著,有點兒玄乎,有點兒瘋,她就當個笑話聽了。
可此刻,看著這枚被樹脂“記住”的螺絲釘,她突然就明白了。
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暖流,從心底涌了上來,這玩意兒哪是普通的螺絲釘啊,這簡直是信仰,是骨子里對技術那份兒執拗的愛!
這顆銹釘,承載的可不光是物理連接,分明是人心里那份兒對萬物相連的執著。
她沒再動那顆釘子,手里的新螺絲釘又默默地滑回了帆布包。
這顆老釘子,它有它的“根”,有它自已的故事。
她只是從包里,小心翼翼地,又抽出一張自已手繪的“沙塵暴預警曲線”,那線條筆直又帶著點兒粗獷,充記了戈壁灘特有的實用主義。
她尋思著,既然要“記住”,那就把最新的“記住”也貼上去。
她把它端端正正地,貼在了墻上那張飽經風霜的老舊地圖旁,新舊交織,透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傳承感,就像時間在無聲地對話。
遠處,風沙漸起,隱約可見一群孩子,正樂此不疲地,用一坨坨新鮮的駱駝糞塊,在沙地上擺弄出各種古怪的符號,看著像是電路圖里的那些方框圓圈。
嘴里還哼著一段跑調的歌,歌詞聽不清,只隱約捕捉到“草知道怎么走”幾個字,童稚的聲音,帶著一股子野性和生命力,在空曠的戈壁灘上回蕩。
李春霞看著那群小小的身影,嘴角不自覺地勾起一絲淺笑。
她低下頭,輕輕拍了拍那顆被樹脂封固的螺絲釘,仿佛在和一位老朋友對話。
“行了,老伙計,你可得給我把這片地,守好了。”她低語道,目光透過微微泛起的沙塵,望向遠方,仿佛在那里,有什么更深、更沉的東西,正迫不及待地,想要破土而出。
西南山地,那真是個“藏龍臥虎”的地方,山高路遠,連風都帶著股子謎一樣的味道。
馬德貴,這個四川涼山州彝族村落的老村長,退休的地質勘探員,一身的土氣和倔勁兒,就像這山里的老樹根,扎得深,不服軟。
這不,村里通往鎮上的唯一小道,又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山l塌方給堵了個嚴實。
轟隆隆的巨響,泥石流裹挾著樹木和碎石,把路給吞了,像是巨獸張開了血盆大口。
他帶著村里一幫子年輕人,揮舞著鋤頭鐵鍬,汗珠子跟雨點似的往下落,每個人臉上都糊著黃泥,卻沒人叫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