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證對法國人的壓制,魯普雷希特和德國軍方高層可是做了一番細致謀劃的。“在未來,我們軍事上對于法國的態度是這樣的,第一,我們必須防止法國或者其它國家通過法國為跳板再次向我們發動進攻!第二,我們必須把法國逐漸轉化成我們的盟友,然后將法國填充進我們的整條戰略戰線之中。”在一次德國軍方高層會議中,魯普雷希特這樣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通過這一次戰爭,德國人對于法國軍隊的戰斗力、工業水平、動員能力有了一個非常清晰的了解,公平來說,法國陸軍非常強大,說是世界第二都是可以的。法國人的動員速度也是很快的,其實并不比德軍慢多少。如果等到法國人完成部署,德國再發動進攻的話,肯定會付出一定的代價。同時,拖延的時間也可能會導致其它變數!
所以,德國在對于第一點的問題處理上,采用的方式是讓法國人根本沒時間動員!戰后,德國是肯定會在比利時駐軍的!所以,實際上,德法兩國的軍事邊境已經推到了法比邊境上!而根據協議,法國人拆除東北部的防御工事,并且在法比邊境線兩側20千米范圍內不得部署軍隊,這一點顯然對于德國是十分有利的!
相對于這次世界大戰,戰后的德國擁有了更好的前進基地和進攻位置,如果一旦法德再次交惡,德國可以直接從比利時發動進攻,而法國人在東北部沒有防御工事,在邊境地區沒有駐軍!縱然法國人的動員能力再nb,也絕對來不及阻擋德軍的進攻步伐!這就好比在兩個人交手,其中一個人一開始就已經把匕首頂在了對方的脖子上,你告訴我,另外一個人怎么打?
當然,做出這樣一個戰略部署,如果真到了德法再次動手的時候的話,那么這個部署實際上已經失敗了,因為這預示著德法之間的關系并沒有因為德國人的寬容而變得友好。所以,魯普雷希特希望,自己這一步后招最好一輩子也不要用上!(實際上,即使在俾斯麥時代,在普法戰爭結束后,德國也是想和法國化解仇恨的,據說俾斯麥曾經表示愿意支持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利益,而代價就是法國人放棄對法德兩國邊境線的變更!當然,當時的法國政府沒有同意。)
對于德意志帝國來說,最好的情況是什么?自然是法國能融入到帝國建立的聯盟之中。人都是要承認現實的,比如說后世2戰后,當德國分成東德和西德之后,法國總統就表示從此法德兩國再也沒有什么歷史問題了,認清了自己地位和能力之后的兩個國家開始迅速抱團......。然后開始建立歐盟,而歷史上的情況用在這個位面同樣也可以啊,只不過這一次聯合是在德意志帝國的主導下進行的!
第二更奉上~~~!求訂閱求打賞~~~!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