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君神話》是流傳至今的朝鮮族最古老的族源神話。相傳,檀君是古朝鮮的開國者,他的父親桓雄,是天帝桓因的庶子。桓雄率領三千部下到太白山頂的神檀樹下,主管農事、治病、刑罰、善惡等人間大事。其間,有一熊一虎同住于一個洞中,它們來到桓雄大工面前,請求大王用神術把它們變成人。桓雄便賜與神靈的艾草和蒜頭,叮囑它們,將它吞進腹中,再到洞穴避日百天,則可以實現各自的愿望。
“大熊遵囑,結果避日二十一”天,提前變成了人類,作了熊女。老虎因性急,跑山了洞穴,未能變成人類。熊變的女人沒有配偶,就去祈求桓雄大王。桓雄就與熊女結合,生了一子,稱檀君,名王儉。這個檀君,就是古朝鮮的開國君王。故事一方面,它把檀君的父親說成天帝的兒子,反映了古人的敬天思想。”
桓雄說:“另一方面,又把他的母親說成是由大熊變過來的熊女,給動物賦予人的靈魂,表現出對熊的圖騰崇拜。古朝鮮人還不能把自己同自然進行任何區別,以為周圍的自然物,同自己一樣有思想、有感情、有靈魂。故他們把動物視為自己的祖先,加以崇拜。
夏青教授說:“《三國志·高句麗傳》所說的隧神,是與隧穴居住現象有關系的。《三國志·高句麗傳》記載說:“其國東有大穴,名隧穴,十月國中大會,迎隧神還于國東上祭之、置水隧于神座。很明顯,隧穴居住同隧穴信仰是密切相關的,上面所引用的內容,同樣反映在《后漢書》《舊唐書》《通傳》中。高句麗人的隧穴信仰,是相當虔誠的,祭隧神時,國王親自祭神。《舊唐書·高句麗傳》記載:‘國城東有大穴,名神隧,皆以十月王自祭之。’”
劉傻子說:“從這一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是多么重視隧穴信仰的。從高句麗國王到下層庶民,都把祭隧神的儀式,當作是全國性的活動來舉行。這種隧穴信仰,今天在濟洲島,可見一斑。居住在濟洲島漢拿山附近的居民,每年都要去毛興穴祭隧神。”黃梅問:“巖出神話《金蛙神話》中,金蛙被偶然發現,出生于巖石下面。文氏始祖,也是出生于巖石之中的。在朝鮮民俗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現象。”
劉傻子說:“民俗中的這些巖石崇拜與信仰,尋其根源,也可能與巨石文化時期的原始信仰有一定的關系。我們可以探討一下巖石文化和神話,《金蛙神話》雖與天降神話有一定的聯系,但它具有獨特的特性。”沈聰明說:“朝鮮神活中的原始信仰,集中表現在神話主人公的誕生背景上。從這一點來考察《金蛙神話》,就可以看出,它所表現出來的信仰,區別于其他神話的信仰。《金蛙神話》中主人公,誕生在巖石下面,其形狀象金蛙。朝鮮民俗中常見的信仰之一,是巖石崇拜。這種巖石崇拜思想,與金蛙誕生在巖石下面這一故事,有沒有關系呢?”
劉傻子教授說:“如上所述,朝鮮有崇拜巖石的習俗,到了中世紀乃至近代,民間里還有到有名的巖石處或其形狀雄偉,奇異的巖石處祭拜的現象。史料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如《三國志。韓傳》辰韓條中說:‘初生子,便以石押其頭使扁。’《后漢書》《晉書》《梁書》中也有同樣的記錄。
于張喜接過話頭說,綜合分析這些古文獻的記錄,可以看出,這是辰韓種族中普遍存在的習俗。《三國志。韓傳》辰韓條中,還有這樣的記載:‘兒生便以石壓其頭,欲其褊,今辰韓人皆褊頭。’由此可見,這不僅是當時的習俗,而且,是流傳很久的傳統習俗。這一習俗,反映了辰韓人的美學觀念,但其根源不一定僅在于此。”
夏青教授說:“《三國志·高句麗傳》記錄著高句麗人埋葬死人的方式。史料中說‘石積為封’。從考古學發掘出來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出石墳中半屈身葬的痕跡,這是巨石文化時期的文物。當時死了人,也可以土葬,而他們為什么不搞土葬而搞巨石葬呢?這是否與巖石信仰有關呢?當然,有關這個問題,一些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也許有與之不同的觀點。為了得出一個較客觀的答案,我們不妨考察一下古埃及人的巨石文化時代。”
楊揚說:“古埃及人認為人有靈魂,靈魂與肉體為一體,一旦靈魂離開肉體人就會死去。他們想,肉體要是腐爛了,靈魂就無法再回到肉體中來。因此,他們尋找防止肉體腐爛的方法,用巨石建立起金字塔式的建筑物來安葬死人。后來,他們又發明了香油,把香油涂在尸體上,制成木乃伊,把木乃伊裝入石棺,安放在金字塔中的石室里。古埃及的這種習俗,很多流傳到今天。在埃及、蘇丹等非洲北部國家,發展的巨石文化,與靈魂不滅的觀念有密切的關系。朝鮮的巨石文化,也不能不說與信仰毫無關系,這兩者之間,必有一定的關系。靈魂不滅的信仰,在朝鮮古神話中有許多痕跡。”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