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定(中)
“諸位將士,本將軍也不給你們藏著掖著了。實話告訴你們,想當初,咱們一起把太上皇逼退,陛下即位,咱們已經沒有了退路。作為大魏軍人,你們應該清楚,和陛下作對是什么下場。在太上皇眼中,咱們都是十惡不赦之徒,如果不想死,那就好好守城。”蔣干站在城頭,沖周圍諸將領道:“你們也不要抱著什么僥幸心理,自張遇叛亂以來,魏國對于叛亂的打擊越來越重,禿發烏孤在張掖叛亂,整個部落十數萬人,都被秦王殿下殺得一個不剩。我們同樣也沒有什么好下場!現在要想活命,也只有守好城池,我們不需要堅守太久,最多半月,天下就會發生變化。成敗在此一舉,誰敢有二心,休怪本將軍不念平時兄弟情誼了!”
征南軍裨將盛庸道:“將軍放心,卑下省得!請將軍下令。”
“騎軍右前營駐南門,左前營駐北門,左后衛營駐東門,右后衛營駐西門。每門布置一屯騎卒,把其他馬匹集中起來,交給中衛營。中衛營隨本將軍駐大將府,一旦一門告急,立即飛騎傳報本將軍,本將軍就會分兵救援。滾木擂石,灰瓶金汁,分布四城,于城墻下每隔百步,埋大甕一口,諦聽安北軍動靜,以防安北軍鼠竊盜洞!”
蔣干一條條將令頒布下去有條不紊,各路將領紛紛領命而去。
于此同時,裴弼正在苦口婆心的勸著冉智盡快逃離鄴城。可是冉智是鐵了心不愿意離開。
冉智苦苦思考一會兒,然后道:“朕不甘心啊,如果就這么走了,朕就再無機會了!”
裴弼滿臉凄苦之色。“陛下,現在都什么時候了。鄴城駐軍十之八九都逃跑了,他們只向太上皇投誠,如今太上皇的軍隊已經暴漲至了七萬余人,僅憑蔣干五千前鋒,恐怕支撐不了一天啊!”
冉智道:“連你也信心不足嗎?”
“秦王殿下素以善戰聞名天下,天下聞名的豪杰,皆敗其手。何況還有太上皇!”也難怪裴弼沒有信心,要知道冉閔、冉明都是打遍了天下,像后趙中領軍石成、龍鑲將軍孫伏都、后趙汝陰王石琨、王郎、張駕度、段勤、劉國、靳豚、姚戈仲、劉顯以及慕容俊、慕容恪還有氐秦苻氏。如果一個人敗在冉閔手中那還沒有什么,可是這一連串的名字,哪一個是好相與的角色。也難怪裴弼沒有信心,冉閔身邊不僅有勇冠三軍的籍羆,還有近智若妖的冉明,別說信心了,都忍著不逃,都算裴弼毅力堅韌了。
“何必長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冉智豪氣沖天的大笑道:“守一城,揮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鋒芒,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朕愿與先生一起,身與城死,以報國家!朕倒是要看看,誰要做趙高、梁冀!”(趙高和梁冀都殺過皇帝)
正巧蔣干來到皇宮聽到冉智如此豪壯語,其實蔣干的心思也不純,他只是想坐而起價。如果冉閔可以給他更高的利益,他就算獻出鄴城,也沒有什么不可。不過聽到冉智這話,他心中不禁生起愧意,忙肅容道:“陛下說的是,不管敵強敵弱,我等盡死守鄴城,以報國家!”
冉智欣然道:“好!有蔣大將軍這番話,朕與文武百官同心同德,逆軍斷難討得便宜。朕愿與蔣大將軍歃血為盟,人在城在,人亡城亡!”
在歷史上冉智與蔣干這對搭檔,死守鄴城百日。城中糧食吃光之后,若非長水校尉馬顧開城棄降,結局如何,還尤為可知。冉智立即叫人取來大碗,注滿烈酒,二人歃血為盟,起誓共守濟南。
要說這蔣干,也行伍出身,久領兵馬,調兵遣將指揮城防,的確是樣樣出色。歷史上守鄴城其實作用最大的是他,冉智的作用,其實也就是穩定人心,調度糧草而已。何況用兵守城這些方面也不是一個外行說精通就能精通的。從夏四月二十三日開始圍城,直到八月(十三日),燕軍入鄴,歷時三個月又二十天。
冉智鐵了心要與城共存亡,裴弼見勸不動冉智,只得心懷死志,與其共生死。冉閔似乎也失去了耐心。在開元二年冬十一月戍辰日,冉閔派出冉明和籍羆進攻鄴城。
事實上,冉智此時人心盡失,只靠武力進行彈壓,才能保持鄴城的穩定。戰爭畢竟是戰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并非兒戲,更不可心慈手軟。冉明雖然不想內戰,可是當內戰不可避免時,他還會全力以赴,打贏這場戰爭。
鄴城是魏國的帝都,在曹操、石虎兩大奸雄的經營之下,鄴城已經是一座不弱于洛陽、長安這樣的超級堅城,兩丈八尺高,一丈八尺厚的城郭甚至比一般內城還要高大。至于城郭之內的三丈高的內城,三丈八五尺高的皇城,還有三丈高的宮城,這些注定不是擺設,那林立的箭塔、縱橫交綽的敵臺、馬面,還有大小四座甕城,這座堅城,除了硬啃沒有別的辦法。
于是,在鄴城城外的魏軍就開始打造攻城器械,光依靠五百具投石器還有五百余輛八牛弩,想攻破鄴城,難度不是一般的小。冉明一次性投入三萬軍隊,七萬余民夫,超過十萬人在熱火朝天的打造著攻城器械,特別是那種攻城塔,冉明為了增加推進速度,將原來八個輪子,增加到了二十四個車輪,這種如同五層樓高的攻城塔,冉明一口氣打造了三十余輛。最下層是推動車前進的士兵。其它四層裝載攻城的戰斗士兵。車高約四丈、寬兩丈四、長三丈七,從上到下鋪滿了厚木板,木板外面還蒙上了兩層生牛皮,刀槍不入,水火不侵,是最好的攻城利器之一。當然,這個攻城塔自身重量極重,想要移動它非常困難。不過卻難不到冉明,為了方便這種攻城塔的移動,冉明就利用了秦朝發明的軌道車,也給這個攻城塔準備一個平行軌道。一時之間,冉明找不到相應的鐵軌,只好退而求次,用紅杉木當作軌道,還好這種攻城塔雖然重,但是卻沒有重到像后世重卡那樣,重不動就幾百噸的變態重量。即使加上攻城塔上的士卒和八牛弩,襄陽炮這輛攻城塔也絕對超不過四十噸。
冉明已經想好了,這種攻城塔在火炮沒有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就是攻城的心須器械,日后軍中要準備制式軌道,不僅可以用來鋪設攻城塔的軌道,同樣也可以修橋鋪路。
攻城塔可以使用自身高度,居高臨下,利用落差向城墻上進行壓制射擊,也可以抵近城墻,利用類似水戰中拍桿,破壞城墻上的防御設施或武裝人員。攻城塔上的拍桿不比戰艦上的拍桿,這種拍桿的吊臂只有三丈,重量也不過八百斤。即使只有八百斤的拍桿,拍在任何人身上,醫好了也扁的。至于床弩、八牛弩、投石器之類的裝備,那絕對是一拍一個準,一拍就變成一堆碎片。
當然攻城塔的作用不止與此,它還可以借助攻城塔上面的云梯,直接跳上城墻戰斗。攻城塔下面也有爬梯,下面的士卒也可以通過爬梯,源源不斷的爬上城墻。
那種十余丈長,需要兩個合抱粗的巨樹制成的沖撞車,冉明也一口氣造了十二輛之多。這樣重量的沖城車,幾乎沒有城門可以輕得住沖城車的撞擊,除非城門用石塊或沙袋封死。除了攻城塔或沖城車,冉明打造最多的還是攻城云梯。
這和古代影視劇中的一個普通梯子,并不一樣。那雖然是云梯,不過卻是最簡單的云梯,如果指望這種云梯攻下城墻,那簡直和送死沒有什么區別。那樣的云梯根本不需要用擂石滾木砸,只需要用叉桿用力往外推,不知道敵人會有多少人手夠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