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黃河黃河(四)
烽火臺通常情況下都是三五成一組,從而避免因烽火臺被敵人悄悄摸掉而喪失示警的功能。在陳倉關燃燒起狼煙之后,不過十息的時間內就被十里之外的烽火臺發現,并且及時傳遞。古代烽火臺一般情況下都八至十里一座,在狼煙點燃那一刻算起,一柱香時間內(五分鐘)可以傳遞兩到三座烽火臺。
當然,這種傳遞方式還有一定的天氣因素制約著。由于晚上都需要明光作為信號傳遞,以猛火油或易燃物作為信號,夜晚的火光的速度比白天更快。如果遇到濃霧天氣,那就認命吧。
這樣粗略計算下來,如果在能見度高的情況下,烽火信號傳遞的速度大約相當于時速百公,這個速度在后世不算什么,但是在這個時代,算是最快的了。
從陳倉到長安不過三百多里,身在長安的雍州刺史、長安尹慕容恪在一個時辰后就得到了消息。烽火傳訊和后世的電話、網絡沒有辦法相比,只能作一個提示。不過,慕容恪卻不敢大意。
這邊鎮西將軍謝艾剛剛把關中的主力部隊調去張掖平叛,現在陳倉關出現重大敵情。慕容恪第一反應就是禿發部的叛軍勢力居然如此龐大?也不怪慕容恪會這樣想,他雖然是雍州刺史,但是卻只是一個文臣,冉明和謝艾把禿發部叛亂已經平息的消息以軍驛的正常速度傳遞至鄴城,現在還在半路上,他并不知道詳細的情況。
而且歷史上禿發樹機能在晉朝泰始年間的叛亂持續多達十數年,那還是在晉朝剛剛統一的時,晉軍還沒有經過八王之亂的內斗,在位的還是晉武帝司馬炎。就連司馬炎都不能快速平定禿發部的叛亂,慕容恪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冉明和謝艾沒有能力剿滅叛軍,并且還讓叛軍撲向了關中。
這下,慕容恪不得得慎重起來。如今的暴雨對關中的影響雖然不大,但是河洛地區,肯定損失不小。即使黃河不會決堤,但是也會造成糧食減產。魏國還需要關中平原,富饒的八百里秦川的糧食產出應付災情了,如果關中再慘遭兵禍,恐怕魏國也難以承受如此慘重的損失。
無論文臣也好,武將也罷,如果失城失地,將來追究責任打板子,文官也跑不掉。
慕容恪身為雍州刺史、長安,在鎮西將軍謝艾離開長安之后,他就是最大的官,責無旁貸。可是讓謝安無奈的是,長安并沒有多少軍隊了,除了五千步卒僅剩不足一千騎兵。別說守住長安城了,就連城墻他們都站不滿。更何況作為一個將領,從武將轉為文官的慕容恪來說,據城死守并不是他行事風格。
慕容恪將一千騎,打亂編制,全部當成斥候派出去。同時,留給慕容恪的時間不多,如果對方輕騎急襲,只需要一天就能抵達長安城下。為此,慕容恪緊急召集長安各部官員。
長安和洛陽都是魏國的陪者,雖然規格沒有鄴城高,但是和一般州治要得多,而且各部門齊全。一百多個官員從親衛、扈從以強拉硬拽的方式帶到了慕容恪的面前。慕容恪并沒有廢話,直接命令道:“陳倉關起五色烽火,軍情刻不容緩。長安這一次是面臨了嚴峻,諸位也知道我們長安守軍不多,若是讓敵人兵臨城下,即使守住長安城也要面對關中一片狼藉。所以,恪擬定但凡長安城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不論士、庶必須在一個時辰內完成集結,違者軍法從事!”
一聽這個語氣,還沒有見識過慕容恪厲害的一個官員道:“慕容使君,這兵事需要鎮西將軍負責,即使鎮西將軍不在,也輪不到慕容使君擅自做主吧!就算慕容使君想要越俎代庖,可是這服役向來都是那些賤民,我們士人何時需服賤役?”
“是啊,大敵當前,我們一致對外,需要出錢,我們就出錢,需要出糧我們就糧。上陣搏殺,我們也非所長!以已之短擊敵之長,實非不智矣!”
那些官員一看慕容恪沒有說話,也隨聲符合起來。
這些士族出身的官員,不僅看不起庶,同樣也看不起胡人。如果是胡人政權,就自當別論了。可是魏國那是漢家天下,慕容恪只是一個降臣。要想降服這些士族官員,慕容恪必須拿出真正讓他們欽佩的東西。
那名官員見已方人多勢眾又冷嘲熱諷的道:“這妥協很容易就會養成習慣,妥協了一次,難保不會妥協第二次。為了我們諸位的身家性命著想,我看此事應當從長計議!”
慕容恪雖然會說漢語,也說得很流利,可是讓慕容恪跟這些整個有事沒有在一起空談清議的士族官員比口才,那就好比讓一個五音不全的人和歌唱家比唱歌。慕容恪果斷的沒有和他們扯皮。看準幾個領頭挑事的官員,慕容恪命親衛不由分說,直接斬殺在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