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場中部的小山崗下,左良玉帶著6000人的車騎旅布下了方圓兩里的空心方陣后,便同蒙古人派出的2只千人隊糾纏了起來。
不管是左良玉,還是這兩只在車陣外圍不斷試探的蒙古千人隊,他們心里都很清楚,決定這場戰爭勝負的,絕不是他們之間的爭斗。
因此雙方從一開始就保持著一種默契,不管是蒙古人的攻擊還是明軍的防御,都不是很激烈。
在空心車陣布置完成之后,左良玉其實已經把大半的心思放在了,車陣南面山崗上的防御。
平地上騎兵對于車陣的沖鋒,如果不付出重大傷亡是無法突破車陣的防御的。畢竟從明軍創建車騎營以來,這種專門用來在草原上對付蒙古騎兵的戰術,就已經得到了多次的驗證了。
只要這些蒙古人的腦子沒壞掉,就不會閉上眼睛硬沖。倒是這些蒙古人如果突破了山崗上友軍的防御,然后從上往下向車陣內攻擊,才是讓左良玉坐立不安的一個破綻。
事實上對于大本營**制定的這個作戰計劃,左良玉并不認同,他認為這個作戰計劃實在是太過冒險了。
如果自家左翼無法擊敗察哈爾人的右翼,又或是自家軍隊沒有守住他背后這座小山崗,大明宣府、大同的精兵就都要折在這片草原上了。
那么此戰過后,大同邊關就如同虛設,再也無法阻擋察哈爾部南下入關了。
就左良玉的看法,明軍就應該退到長城,然后同察哈爾部耗到下雪,林丹汗就不得不撤兵了。
這個作戰計劃最讓他腹誹的一點就是,車陣這個東西,在草原上防御騎兵是極好的。但是一旦擺開之后,如果不能擊敗蒙古騎兵,或是他們主動退去,車陣內的明軍就很難在敵軍騎兵面前撤退。
左良玉一會擔心身后山崗上的友軍,能不能守住陣地。一會又擔心,曹文詔究竟能不能擊敗蒙古人的右翼。他打心眼里都不相信,那些衣著華麗的京營騎兵,能在這場戰爭中出什么風頭。
不過他的擔憂,終于在看到蒙古右翼后營方向冒出的煙柱,釋去了不少。
站在空心車陣東面高臺上,一直觀察北面戰情的左良玉,放下了手中的望遠鏡后,便對著下方的副官發布了數條命令,讓車陣內的士兵們準備迎敵。
他腳下這座高臺,乃是兩輛車拼湊起來的指揮臺,不僅可以讓他登高望遠,還能在上面用旗幟指揮部隊,唯一的缺點就是地方小了些。
左良玉正想著,這場戰爭結束后,是不是要提個建議,讓軍器監改進下這種車輛。
不過他很快就被北面席卷而來的騎兵洪流給驚嚇到了,上萬騎兵的沖鋒,他也是第一次看到。在這種規模的騎兵面前,估計只有高大的磚石關墻才能擋的住了。
但是現在,擋在這些騎兵面前的,只有單薄的一道偏廂車而已。左良玉頓時意識到,他似乎低估了這等規模的騎兵沖鋒的威力,他所設置的防線還是單薄了些。
如果守不住車陣,那么不要說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了,他能不能活著返回關內還是一個問題。
意識到這點之后,左良玉下意識的向車陣四周望了一眼,然后便緊張的發號施令道:“把山崗這面的偏廂車挪到中間來,從東往西,在車陣內再設三個小陣…”
雖然車陣內的明軍士兵們還看不到北面的騎兵規模,但是地面上傳來的震動,已經讓這些士兵迅速的反應了過來。
他們雖然面色有些發白,但還是快速的把面向山崗一方的車子,推到了車陣中間,重新連接了起來,組成了三個并排的小車陣。
左良玉的判斷的確不錯,對于那些被明軍騎兵驅趕南下,已經無法停下腳步的蒙古騎兵來說,一道單薄的偏廂車防線的確是無法阻擋的。
而左良玉麾下的車騎營,使用的還是明軍傳統火器,這些火器大多威力較小,且射程在10幾20步之間。
當蒙古人付出了數百人的傷亡后,便直接沖垮了一處偏廂車。位于這道防線后的1500明軍,在損失了300多人后,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防線。
而沖破了車陣的蒙古騎兵,對于平地上毫無遮掩的明軍,顯然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如果不是左良玉帶著一隊騎兵親自斷后,估計在臨時構筑的第二道防線之前的明軍,大約就要全軍覆沒了。
即便是如此,退到了三個小型車陣內的明軍也只剩下了不到5000人,而蒙古騎兵的損失大約也在千人左右。
唯一讓左良玉慶幸的是,這些蒙古騎兵雖然沖垮了車陣第一道防線,但是他們的速度也終于緩和了下來。第一道防線上的車子,雖然沒能擋住蒙古騎兵的沖擊,但是卻成了阻礙蒙古騎兵沖鋒的障礙。
但是即便是如此,替部下斷后的左良玉也差點陷入了,突入車陣內的蒙古騎兵的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