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這封信里寫道:“你小子自己錯過了做大遼金刀駙馬的機會,也是導致這次陛下要動你的最主要原因。不過也虧得你還有哥哥我啊!還是-->>在陛下這里討到了一個最好的調動結果。詔令過兩天就會到,具體內容我不好在這里透露,但是哥哥向你保證,你接下來的位置不降反升,只會更加好。同時,咱們在東北這里,也委派給了足夠放心的人,所以你接到詔令時一定要沉住氣,千萬別給朝堂里的人抓住新的小辮子!”
而在保音城這里,大遼禮部官員離開之后,王文姬便鄭重地與秦剛告別:“徐之兄勿憂,文姬此時雖有下嫁之名,但王詔所書的賜婚對象,乃是并不存在的徐三!況且此時文姬再回高麗,便就不再會有長公主存在,俗世凡塵,便如過眼云煙,不值一提。此去經年,唯愿徐之兄宏圖大展,更與清照妹妹比翼雙飛,白首到老。”
面對真誠無比的王文姬,秦剛也找不到任何理由來勸阻她的出家意愿,唯有無比誠摯地向她表示感謝。
之后,為了更加及時地面對耶律延壽有可能帶來的報復手段,秦剛與秦虎回到了信息更加通暢的保州,直到接到蕭奉先的來信提醒時,方覺得驚喜交半。
驚的自然是天祚帝的政治手腕居然還是如此地粗糙。耶律延壽回去后的告狀這很正常,但是居然就會對他這樣的一個邊境重將說動手就動手,就一點也不擔心自己的邊境安全嗎?還是大遼實在對于東北部的統治信心十足?要真是換了一個存心想與高麗和親拉攏關系的邊境遼將來說,此時大概率的事情就應該是帶著隊伍投奔高麗了!
喜的當然是在天祚帝的身邊,會有蕭奉先這樣的一個超級盟友的存在。
歷來奸相的政治智商基本都在線,不會像所謂的忠臣總會進行無腦的勸諫。蕭奉先自然首先會高聲贊頌皇帝陛下的英明決斷,然后再順其思維,在后續手段上進行找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朝廷對于鎮邊大將的定時調動,本屬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只要把兩個關鍵問題處理好就不會出亂子:一是調動徐三是升還是降?二是安排什么人去接任?
幾天后,圣旨終于送到:
大遼原東京道兵馬副都總管、兼東北路統軍使徐三,調任南京道統軍使。而東京道這里的繼任者居然是蕭奉先的親弟弟蕭嗣先。
南京道,向來是大遼五京之中最富裕之處,從東京留守調任南京留守,通常都會被視為升遷。
其留守常常都會由大遼最重要的皇族成員來擔任,比如前一任的耶律和魯斡,就是新任命的魏王耶律淳之父。
而再看蕭嗣先。此人身上有兩個標簽,一是蕭奉先的弟弟,二是無能好享樂。蕭奉先勸自己弟弟過去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東京道那里雖然有點苦寒,但卻有徐三為他留下的強大軍隊以及大遼眼下最強的地方商行。蕭嗣先去接任,不需要做任何新事,只需要“蕭規曹隨”就可以——蕭奉先為了這句成語,還給自己的白癡弟弟普及了半天,成語里的蕭是指漢代名相蕭何,由于蕭何實在賢明智慧,所以他去世后,繼任宰相曹參就仍然照著他的原樣規矩跟隨。而對應到這件事里,“蕭規”卻是指徐三的規矩,而“曹隨”便是要讓他這新任的蕭都總管按照原樣繼續跟隨,所以更可以理解為“徐規蕭隨”。
所以,經過蕭奉先的極力斡旋,終于讓這次的邊將調整變得有驚無險、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皆大歡喜。
當然,徐三的這次調任,便就沒有了上次由耶律寧專門討來的帶兵特許,而他這次去析津府上升,最多只可隨身帶兩百名親兵,屬將或屬官也只有兩到三人。
本來對于耶律延壽最有可能的幾種報復,秦剛在保州就與眾人商量過應對方案,最基本的底線就是:必須得保住曷懶甸的基本盤。也就是烏索董與他的北軍精騎守在保音城,這樣的話,北邊的完顏部不敢輕易過來,南邊的高麗國也不會有人生出異心。
然后在些基礎之上,則希望繼續保持寧江州對完顏部本部的監控。所以,秦虎與坦克軍也盡可能不要動,以繼續保障那里形成足夠的威懾力。
現在幸好有了蕭奉先的神助力,烏索董與秦虎二人的位置,在繼任者蕭嗣先到來后,應該不會有什么麻煩。只是這樣的結果,則會讓始作俑者的完顏吳乞買大大地失望了!
秦剛去南京道上任,也就只能帶走郭嘯,連同游珍等護衛在內,也就只能挑出兩百名可靠的漢兵。
但是,不管怎么說,去南京道卻算是一個意外之外的收獲。
畢竟,遼宋之間的接壤,西線的西京道畢竟有著雁門關等險峻的關隘阻隔,那里的大宋也有折家軍的河東強師防御;而東線的南京道,則與大宋河北兩路相接,交界之處皆是一馬平川之地,極利于大遼的騎兵作戰。而且面對的河北宋軍,其戰斗力也不如西軍與河東軍,一向都是大遼用來施壓或威脅大宋的主要戰場。
秦剛能夠到南京道掌握軍權,便就在事實上掌控了遼宋軍事行動的最主要一環。尤其是他現在已經可以通過太子趙茂掌控住了東南七路,在與北方趙佶朝廷相爭的局面之間,便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之前遼國耶律阿思想要坐收漁人之利的局面再次出現。
這時的南京留守,恰恰又是當年在遼陽府的老朋友,現為更加尊貴的魏國王耶律淳,還有他那無比賢良、聰明的王妃蕭普賢女。
今天的南京道,雖然如同整個大遼一樣存在著兵力荒弛的現象,但畢竟那里的賦稅充足,要比東京道好上不少。護京的一萬宮帳兵基本還能保持八成。兩萬左右的部族兵,則跟隨分封在南京道的幾個部族居住地而駐。眼下主要部署在易州、永清那里以于邊境防戍的守軍,基本上都是以漢兵為主的京州兵。
號稱“控弦百萬”的大遼,此時的真實核心戰斗力,不過就是總共十六萬的宮帳兵與部族兵。此時為了護衛皇帝、駐守五京、看守邊境、還要監察要塞,幾乎都快不夠分配了。
南京道這樣的地方,雖然直接面對著主要鄰國大宋,但是畢竟宋兵向來孱弱,還有其外交政策的一向軟弱,目前以京州兵為主的防御力量也讓遼國覺得足夠了。
反而是東京道那里要面對生女真、上京道那里要面對阻卜人。對方在安份的時候,會成為大遼的扈從,甚至可以成為助力之兵跟隨著契丹兵四處征戰、討伐八方。但是,一旦他們野心不止、又或者能夠嗅到了大遼的衰落氣息,便就開始虎視眈眈、伺機而動。從而還要浪費大遼寶貴的現有兵力去對他們進行監視,就像如今東京道那里的情況一樣。
只是,一個時代的人總是有著這個時代人的基本局限:無論是蕭奉先、還是耶律延禧,包括此時大遼國的任何一位名臣良將,他也無法看透國力、兵力在外部環境變化之下的真實地位,反而會因為他們認為此時唯一有實力與他們叫板的南邊大宋,始終是那么地羸弱不堪,因此也從未意識到這方面所存在的危機。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對于此事唯一不爽的,就只有大遼長公主耶律延壽了!
徐三在保州城外的絕情,還有他對那高麗賤婢的關切,已經徹底毀掉了她在內心對他的所有好感。只是因為自己的身份,無法在明面上做出干涉國政的行為,所以耶律延壽很感謝完顏吳乞買給自己提出的巧妙提議:徐三娶了高麗國公主,便不能繼續留在東北路。
只是耶律延壽原本認為的調離,一定是要調到某個鳥不生蛋、冰天雪地甚至最易被大遼朝堂所遺忘的某個旮旯角落里才好!她再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的皇兄居然把他調去了南京,這哪里是懲罰?這明明是升遷啊!
耶律延壽去找皇帝哭鬧了一下,沒用!天祚帝顯然已經被蕭奉先洗過腦了:這徐三是一個能征善戰的漢將,雖然沒能讓他娶了自家妹妹做駙馬,反過來也避免了對他的過于恩寵。妹妹的建議他聽進去了一半:徐三不能還在東北路,正好剛安排耶律淳調去南京,不如也就趁勢把這徐三同樣調去南京,還可以讓他們雙方相互盯著。
所以,對于妹妹的哭鬧,他并沒有太多理會,直接告訴她:“朕將徐三安排在南京,自有朕的考慮:他能管好漢軍,在遼陽這么長時間,也沒和皇叔耶律淳走在一起。所以讓他去南京,他能盯住魏國王,魏國王自然也會盯著他,這是國事!至于駙馬的事情,這也是他自己沒這個福氣!改天,朕再為你重新找門更好的親事!”
者無心,聽者有意,耶律延壽卻突然想起在遼陽城里與蕭王妃之間的交情。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