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令下,轉盤的人通過手搖再加腳踩,上弦機的轉動看起來非常地輕松,轉眼前便完成了四張神臂弓的上弦,于是第一排的四人上前順手拿起,搭箭之后瞄準箭靶射擊,一輪射擊結束退開,第二組的弓手已經拿起又上好弦的四張神臂弓上前射擊。
到當第三組射擊完畢,第一組人再次繞過來,又已經拿起了上好弦的神臂弓。
一時間,靶場之上,嗖嗖嗖地箭羽破空之聲不絕,同時伴隨著諍諍地射中箭靶的聲音。
唐都監略帶興奮地說:“稟知軍,如果弓箭手再多加一些訓練的話,就可以讓兩組八人前后進行輪番速射,同樣趕得上今天這樣的三組十二人的威力!”
在此之前,宋軍雖然曾有將領設想過,可以給弓箭手安排專門的上弦輔兵,然后便可以-->>提升射擊速度。但是現實問題卻在于,有力氣能夠快速拉弦上弦的兵,巴不得就把他們直接吸收成為正式的弓箭手了,要是本來就算是淘汰下來的、沒力氣的兵,那也做不了這工作呀!
但是現在秦剛拿出來了上弦機,它的重要意義在于:任何士兵,甚至是未經訓練過的民夫,都可以很快地學會并進行上弦的操作,而有了上弦機的輔助,所有的弓箭手也將完全解放了對于他們氣力的限制要求,有利于出現更多的神射手。
更絕對一點的是,現在隨便拉出來一批人,都可以成為弓弩手了!
李綱即使是對于兵事不算太懂,但是平時曾與父親一起巡視于守城防務以及軍士訓練,何曾見過剛才的這陣狂射疾攻,早就驚訝地張大著嘴巴,久久不能合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伯紀。”秦剛此時卻不忘回頭對他說道,“誰書生無一用?這便是我菱川書生的發明創造,西夏蠻夷,縱使其馬快刀利,在我大宋如此地強弓箭雨之下,也當叫它有來無回!”
李綱立即回道:“學生受教。”
看完了上弦機,秦剛不忘對唐梓以及設計它的學生說道:“此機器的機械部分便基本合格了。但是它的動力部分還可以擴展。像現在這種通過人力踩踏與手搖結合的,非常方便,可以用于對外軍陣中使用。倘若是固定守城的話,其實完全可以可以改用驢馬牽引,這樣子會更省人力。切切記住,在戰斗之中,最寶貴的就是人力,所有對人力的節省,便就是我們提高戰斗力的關鍵!”
唐梓與那學生頓時眼前一亮,連聲應承。
隨后,秦剛又帶著李綱前往了甲院。在這里看到的另外一臺機器就十分奇怪了,從體積看,它要大了許多,但是可以看到有很大的齒輪咬合的各式圓盤的組合,最后則是拉動一根根的熟鐵條從中間一塊鉆有許多洞眼的鋼板中間依次穿過。
再仔細一看,這些看似差不多的洞眼,卻是極有講究的,它們每一個都會比前面一次稍稍再細上一點,是依次慢慢地變細變小。而最初的小指粗細的鐵條,在依次經過這些洞眼的拉拽之后,竟然變成了又細又長的鐵絲,整整齊齊地放置在一旁。
唐梓同樣懷著恭敬與佩服的語氣向秦剛匯報:“以往制作環鎖甲,最廢功夫的就是這鐵絲的制作,既耗時間與功夫,又考究鐵匠的錘打手藝,而且成品率非常低。現在有了這種拉絲的機械,就這樣的一臺,足足能夠頂得上二十多個鐵匠的生產,而且現在卻是隨便找一個人就可以操作了。”
一旁是另一種比較小巧的設備,固定在桌臺上。工人們就將已經前拉出的勻稱鐵絲卡在里面,然后再抓著把手用力一拉,鐵絲立刻被截下一段固定的長度,隨即隨著模具彎曲成環并順勢套上了前面的另一只環,重復操作著,每次的鐵絲圓環的大小、弧度、形裝,都會完全按照預定的標準,分毫不差。
隨著工人“咔嗒咔嗒”地操作,小巧的設備前面慢慢垂下來一根環環相套的鐵鏈。
如此這般,彎絲成環、套環成鏈、織鏈成衫,這便就是環鎖甲的基本生產流程。
菱川學子在甲胄院的這項改進,同樣并沒有提出什么新的生產方式與制造思路,但是卻是認真研究了過去的生產方式,通過這種機械的應用,讓原本極需要高超手藝與復雜技巧的工作,如今變成可以讓最普通的百姓簡單學習一下之后,就能高標準、高質量地生產出來。
“拉絲機兩三臺足夠,它是核心的東西,必須要全部留在作院里,統一生產出標準化的鐵絲。”秦剛又指了指一旁工作臺上的套環機說,“這種套環機,可以多生產一些,直接賣給保安城的老百姓,不管男女婦孺,只要能夠買上一臺,他們就可以在家里用我們提供的鐵絲去制作環鎖甲。作院里還可以把一具完整的環鎖甲分拆成大小不等的各個片塊,然后對外公布標準、再提出質量檢查的要求,如此一來,百姓們就可以坐在家里去生產,只要他們按照我們提出來的標準、能夠通過最終的質量檢查要求的,官府便可以全部收購。”
在以往,一旦戰事來臨,作院里可以干活的工匠便立即陷入了缺少不夠的境地。但是,在戰爭還未到來之際,官府也不太可能長期聘養著過多的工匠。
所以,有了拉絲機械的標準半成品原料的供應,城內原本因為沒活干、沒有收入而忍饑挨餓的百姓,就可以通過在家里的這些工作,為自己換取到足額的養家之成本。當然,全民共同生產所帶來的最積極作用就是:保安城的軍甲生產量大幅度上升,而生產成本卻是比過去節省得多了!!
因為在過去,關于環鎖甲的制作與生產,官府是原先都要按照特種匠人的薪水標準而支付成本,而現在則是滿城老弱婦童都可操作的工作,這里的工錢節約也不會是小數。
“伯紀啊!你一定看出這里省下來的成本不少了吧?”秦剛在與唐梓核對完了向百姓采購環鎖甲片的費用標準后,再對李綱囑咐道,“可是,這里省下的錢,對于我們下面要去看的東西來說,幾乎是九牛一毛,很不夠用啊。所以,你得記住,下面尤其要保密。”
說完,秦剛便走在了前面,器作院最里面的一處院子,居然又多加了一道哨崗,而且是秦剛的親衛兵把守,院子門楣上寫著一個大大的“雷”字。
雷院?生產什么的?
走進去后,李綱便聞到了一股十分濃重的仿佛過年鞭炮燃放后的硝煙之味。里面非常特別的地方就是,到處都寫著掛著“嚴禁煙火”的標識。
負責雷院的學生已經出來迎接,并當面匯報道:“稟告老師,自從統一更換了我們帶來的標準砝碼、量筒之后,震天雷的最佳配方已經調好,之前的減量試驗效果完全合格,現在已按實戰標準制作好了第一批,計劃要帶去城外試用。”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說完,底下人遞上來一只木盒,盒蓋打開,里面整整齊齊地放了六只拳頭大小的黑色鐵球狀的東西,頭部伸出來一根紙捻一樣的線頭。
秦剛細細看了看,便笑道:“那好啊,我們現在就出城。”
在一同出城的路上,唐梓有點擔憂地說道:“這震天雷早些年就從鳳翔庫撥付過來了一批。剛開始,一是它們的聲音驚人,二來的確也曾炸死炸傷不少的西夏兵。只是后來再用得多了后,就會發現:一是它們時響時不響,扔出去不炸的話,還不如石頭能砸傷人。二是它們太不可靠,有時士兵還沒來得及扔出去就炸了,反倒會死傷了自己人。而且還有時,雖然在對方那里炸響了,可是實際力量太低,有時也就擦破對方一點皮。所在這些年來,它們就一直被棄用封存在這個庫里。”
唐梓說的就是大宋朝剛發明震天雷之后的實際使用狀況。
而關于宋朝人的火藥武器的威力總是不強的原因,其實并不是出在火藥配方的問題上。因為古人早就已經搞清楚,火藥中起到真正作用的成份就是三種:硫磺、硝石與木炭。哪怕是最笨的匠人,也會明白,可以通過反復地改變它們的配比進行試驗之后,以最終找出最恰當的、最具威力的配比比例。
事實上,第一批掌握這個正確比例的人是沒有任何問題,只是他們缺乏科學精神的指導,往往只會按照自己的習慣來進行記錄或傳授,就如中餐的廚師或者中醫的圣手一樣:
鹽少許、蔥花稍多……當歸一把,白菊花幾朵……
是吧?這“少許、稍多、一把、幾朵”,在一個人那里,就是一個標準,到了不同人的耳里手里,那可就差別大了去。
問題就在于,大宋朝并沒建立起統一的標準化度量衡體系。
有的匠人對硫磺是按照幾兩幾兩來使用,對硝呢用的是幾勺幾勺,對木炭則又可能用的是幾塊。這些數量,在張三這里是非常精準的,到了李四那里就偏差大了。很簡單啊,大家用的勺都不一樣,判斷的塊數大小也不等!
更不要說,鄜延路的秤與涇原路的秤,保安的斗與環州的斗,居然都會一個地方就一個標準。
除此之外,對于震天雷的威力,幾乎所有的匠人都只關注到火藥的baozha力,卻極少有人會發現,真正的傷害力卻在于baozha后飛出的外殼碎片的多少與范圍大小,這其實是需要定制那種即脆又硬的鐵質外殼,一是確保不要因為外殼過厚過堅固,在炸開自身時就抵銷掉了太多的力度,二是別因為過于脆弱在運輸使用前就破裂。
而菱川學子的解決方法則非常明確:
在源頭火藥的配制時,強制使用統一的砝碼、秤砣與量筒,嚴格各部分成份的計量。
不管你在其它方面用什么樣的工具,但是一旦涉及到了火藥,就會強制使用這些標準化的計量工具,然后再來執行數字精準的標準要求。
所以,對于秦剛來說,只需要嚴格約束控制器作院里的度量衡標準,所有涉及到精確掌控的地方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而在統一了計量標準后,雷院中的學生與匠人起先只會使用較少的用藥量,再用紙殼包裹后,進行不同配方比例的試驗,以從中找出相對威力最大的數據。
在最終確定了最佳比例后,就加大劑量并以生鐵為殼制出了第一批的全新震天雷。而最終的這批成品,則需要帶著它們去城外進行正式試驗。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