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楶在處州前后停留了約有五日的時間,待把所有的事情都調查清楚后,便啟程回京復命。
而此時,菱川書院的南行學子正好來到秦剛處報到。
見到了李峰等人,秦剛大為高興。
原本只是考慮到需要開采鐵礦,以提高鐵料的冶煉來改進刀劍的鑄造,而現在又一下子多了許多銅礦與銀礦的開采,雖然說可以安置更多的人手,不過對于人員管理、工藝監督以及生產流程方面的需求也就相應地提高了。
同時龍泉大窯村擴建的瓷窯中,除了章天壽的傳統青瓷生產之外,哥窯成品率的提升,也須得借助于通曉格致學的學生參與進來。
于是,經通盤考慮,秦剛決定在處州正式成立栝蒼格致院,其目的有三:
第一,給予李峰等人以足夠的榮譽感。正所謂師出有名,新成立的栝蒼格致院,院長暫時仍由秦剛來擔任,不過菱川書院來的七人,都會被秦剛聘為格致院院士,其中李峰兼為格致院院監,總署日常院務。
其次,由于正式成立了機構,秦剛便可以讓談建為格致院建立起一整套的經費預決算機制。不僅僅讓院士在進行各種專項研究的時候可以獲得穩定可靠的預算經費。同時也規定,凡是由于應用格致院的發明、改進而給相應的生意產業帶來的營收增長利潤部分,格致院可以提取兩成充作發展基金,這也是體現出了格致學的重大價值。
再者,栝蒼格致院成立之后,便可以在處州當地招收學員,進行本地后備人才的培養與規劃。只是剛開始之初,處州人對于格致一詞多有陌生,聽說學的又不是經義大道,問者廖廖。倒是因為格致院對于初試合格者可予以免費入學的政策,吸引了不少人。當然,這些沖著免費而來的人,也未必就能過得了初試。
李峰等人覺得,眼下剛到處州,手頭就直接面臨著各種富有挑戰的工作,對于新招收的學員,還是本著寧缺勿濫的原則,尤其是那種缺乏觀察力與執行力的,直接淘汰。
隨李峰他們之后而到來的,便是辛第迦的回信。
在信中,對于天醇酒與香水在京城生意的順利開展他只是廖廖數筆帶過,卻以極其飽滿的熱情大肆渲染了哥窯冰裂瓷的成功上市場景。
最后,他說,他高度認可秦剛將哥窯瓷首選在京城上市的做法,這相當于讓哥窯在這個時代的世界中心獲得了最高的身份及價值的認可。但是,對于接下來的哥窯瓷如何售賣,他特別真誠地邀請秦剛與他在明州城相會,一起聽聽他的新想法。
而隨著鐵壁山銀礦與天師巖銅礦的初步開采,宮十二帶人已經做出了一批銀錠以及第一批模仿得并不是太像的銅錢,當然,他們私鑄的這批銅錢,優點就是顏色純正,份量充足,真要是進入市面,聰明的百姓即使可以認出來但卻不太會拒絕。
“只是這種私錢的特征太明顯了,不能在處州等地出手,很容易會被盯上。”宮十二建議說,“我覺得帶去明州最好。明州最多就是來自高麗與倭國的商人,他們多有鑄私錢的習慣。所以,在明州出現再多的私錢,也不會引起關注。”
“那行,正好格致院這段時間研究出了一些工藝改進的方案,其中有一些非常特別的工具,都需要去明州的蕃市里找找。那么你就去準備帶上這些鑄好的銅錢,包括那些銀錠,到時候與我們一起去一趟明州。”秦剛算了一下日子,這樣子過去的話,正好也就是與辛第迦約好碰面的日子。
章楶又傳了消息過來,雖然他關于處州大捷的核查結果報上去后并沒有什么爭議,但他舉薦秦剛到發運司任職的提議并在朝堂上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對于他的推薦,最反對的便是張商英等人,理由也很簡單,秦剛的確太年輕了,而且幾乎還沒有之前為官的資序,哪有一上來就能做到從七品差遣的先例呢!
但是,沒想到皇帝趙煦卻極其罕見地對這個推薦表示了支持與認可,而且他還指出,你們不是說秦剛目前的官階不足夠任發運司催綱司勾當公事么,上次就曾想把他的本官提到了通直郎,那么這一次又有處州大捷的功能,索性再加一級提到奉議郎,這樣的話,催綱司的勾當公事也不過是從七品,前面加個權字便就可以了。
“有功不賞,朝廷顏面何在?差遣的職位能否勝任,章卿來負這個責!”
好了,天子都這樣說話了,再有堅持的人,那就是腦袋有點壞了。
估計過幾天,任命的詔書與催綱司衙門移治杭州的公文就會發到杭州,所以章楶也是建議他最好這幾天先去杭州候著。
處州往明州,有兩條路好走,一條最常走的路便是先行到婺州,再從婺州沿婺江、錢塘江而下,經杭州走西興運河至出海口的明州,這條路距離有點繞遠、花費的時間也長,但是好在一路安全無甚危險。另一條路是由處州的大溪順流而下,直到溫州,再從溫州出海至明州。這條路其實路途短,處州出發多順流,但唯一的問題是從溫州去明州為海路,時人多畏海途,極少走這條路。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因為據說這次去的明州非常繁華,秦剛便帶上了秦婉去開開眼界,這讓未能成行的黃小個有點不爽,不過他卻一直安慰自己:明州算個啥,天下最出名的京城汴梁他都在那里住過好幾個月了。
談建最近為了開支的事情頗有壓力,手頭可用的錢已經很緊張了,這次就指望著能在明州新開拓一條商路,并且把山里挖出的“硬通貨”盡快安全地變現。
然后便是李峰帶的格致院兩人,他們為了革新生產流程,設計了一些機械工具,這些東西,如果是純粹手工自制的話,花費的時間會很長,也不能確保能符合要求。
秦剛看了他們的圖紙,他感覺有些東西,可能這個時候的海外商人會用到。明州的海貿比較發達,可以去那里找找看,如果能夠進入市場的現成工具,一定會更加實用與可靠。
經歷過大窯村之戰后,趙駟考慮再三,回來后就全新組建了一支親衛隊。從最早的斥候隊里挑出骨干,再從其它中隊里精選了十幾個,其中就有雷雨等人,專門負責秦剛及秦觀的個人護衛,從個人裝備到日常訓練,趙駟都重新進行了特別的安排。
這次去處州,親衛隊隨行了八人。
兩浙這里的河流都不寬,駛不得大船,所以此行一共走了四條小船,半人半貨。好在除了去婺州的那段比較麻煩之外,之后的河道都相對寬敞便于行船了。
到了杭州,秦剛按章楶來信中的囑咐去了兩浙路的衙門。負責落實催綱司衙門設立的人就是之前陪同他去處州調查的隨從。
雖然朝廷的正式任命詔令據說還需要再等兩天才會送到,但是心急的章楶早就準備好了秦剛的江淮發運司催綱司的官本與官印,本來是要秦剛先行拿到任命詔書,然后再憑詔書及一起來的告身再去獲取。不過既然都是熟人,索性便一并交給了他,并,待秦勾當從明州回來時,便可名正順地上任了。正好利用這個段時間,他們可以在杭州把衙門辦事的地方都安排好。
于是兩日后,秦剛一行便換坐了更加寬敞舒適的發運司官船直發明州。
明州自唐時設州,先因天臺山僧侶從這里直赴高麗、百濟傳教,吸引了許多高麗的僧人與商人前來,后又因契丹遼軍興起,時常會騷擾過去高麗及倭國使節進入中原的登州港。于是便逐漸轉移到了更加安全的明州港,這也使得明州港的高麗人與倭國人非常地多。
同時,大食以及南洋諸國的商人來大宋做生意,自南向北,也是多以廣州、泉州與明州為主。所以,明州也是與廣州、杭州一起,是最早設立市舶司的三個城市。
多年的海貿發展,令明州城越來越繁華,甚至超越了廣州、揚州以及江寧等地,僅次于京城、洛陽、成都,能在全天下排進前四。
是的,此時的大宋,無論是什么樣的各種全國排名,就可以直接替換成全天下的標準來直接引用。因為此時全世界最發達的城市幾乎都在大宋。很多年前,當航行于世界各地在大食商人在一個夜晚到達中國的泉州港時,他們驚異地發現,眼前的這座城市居然沒有宵禁,雖然已是深夜,但滿城卻仍然是一片燈火燦爛、輝煌熱鬧的景象,于是他們將泉州稱之為“光明之城”。
其實,只要是在大宋,又有哪一座發達的城市不是光明之城呢?包括秦剛他們此時踏足進入的這座明州城。
明州城修建在了甬江、慈溪江與奉化江這三條江水匯合而成的三江之口,并由此入海,而海船也從此進入明州港口并與內河運輸相聯通。
江水護城,城臨大海,構成了明州城極其獨特的城市格局。
一行人自進入西城門之后,立刻就發現了這個海貿之城的不一樣之處,街道兩邊的店鋪及房屋的造型便與他們之前所去過的城市極不一樣。
據談建在城門口花錢雇來的幫閑介紹,這些建筑都是保持了唐朝時的相關風格與特色,它們都是來自于高麗與倭國的商人所建造。這些人都非常固執地堅持以唐時的審美及習慣為美、并作為自己的特色與標準,從妝容到服裝、甚至一直堅持到這種建筑風格上。
而從城市街道管理的角度來看,明州比不上京城的規范與嚴謹,道路兩邊的店鋪,都在想方設法地將自己的攤位向街道中間延展,以盡可能地展現自己所發售的商品,吸引更多的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