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郭府便有下人送來回信,一封是王夫人寫的,很簡單幾句話,甚是夸贊感謝了這銀霜炭的好處,讓他有空可來府上坐坐。
另一封便是郭小娘寫的,雖然里面沒有什么親密的話語,但是字句中都透著能夠重新恢復了聯系后的歡喜。
當然,也少不了希望他不要因這些生意之事耽誤了學習與備考之事的勸勉。
總之,對于省試,郭小娘可比他上心得多。
而另一邊,羅掌柜的行動力果然不同凡響,其商業頭腦與操作手法也是令人嘆為觀止。
首批的五百斤銀霜炭,居然一斤都不急著先賣,而是取出了三百斤,分成了三十份,直接作為禮品,去送至那些肯定能消費得起的老主顧。
剩下的兩百斤,則在京城東南西北四家分店里各放五十斤,也不售賣,只是在店中置一火盆,直接燃起以作示例。然后就在上方掛出價格,寫明接受預訂,七日后可發貨。
這樣的操作之下,仁和商號的銀霜炭在京城里一炮而紅。
事實上,還沒等到四家分店的店里實物演示起到效果,送出去的三十份銀霜炭,則毫無懸念地回來了五十多份的訂單——這些人家一旦發現好物,自然會轉告甚至轉贈親朋至友——首批一百石的銀霜炭還未到貨,就已經被預訂光了。
之前說過,每斤四文錢的石炭便宜到了令人發指,卻撼動不了每斤十文錢的普通木炭,無他,就是木炭的煙塵較小些,味道較低些而已。
而因為有了在這個時代無可替代的“無煙無塵”的罕有特性加持下,每斤一貫錢的價格,反倒成為了銀霜炭獨有地位的證明。
因為對于京城的顯貴們來說,一兩三十貫錢的香料都燒得起,誰會在意這區區幾貫錢的小事情,唯一要吐槽的,只是當前的供應量實在是提不上來。
所以,在秦剛安排錢家父子將提前了兩天出窯的一百石銀霜炭送至仁和商號時,可把羅掌柜給高興壞了。
因為在第一批貨訂光之后,還有新的訂單不斷地過來打聽。而他實在是不放心倉王村里的產量,所以在沒能收到第一批貨的情況下,著實在是不敢去接后面的訂單。
至此,在成功送出了第一批貨后,第二個與第三個七天后的訂單自然也就再次一訂而空。
而連續三次都沒能訂到的人家,心有不甘地開出了更高的價格,期待有人肯轉賣。
一時間,京城市場中能夠轉賣的價錢,甚至翻到了每斤六貫錢的地步。
銀霜炭已經成為今年京城里最受歡迎的饋贈之禮,尤其是去想巴結朝中重臣的。送個百八十斤的木炭,總不算是行賄吧!
比如,現在已經有人送了兩百斤的銀霜炭到了資政殿學士、戶部尚書李清臣的家中。
經元豐官制改革之后,宋朝強化了三省六部制,對于開國以來的宰執機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強化了六部的職權,其中最得益的是吏部,次之就是廢除并替代了三司的戶部。
所以李清臣所任的戶部尚書便成了一個權高重之職。
李清臣,字邦直,是仁宗時皇佑五年的進士,之后在英宗治平二年通過制科秘閣考試,被授予秘書郎,轉為京官。治平三年再通過詔試進入館閣,擢為集賢校理、同知太常院。
讀懂李清臣的這段從官經歷,對于熟悉與了解宋代官制的實質十分有幫助。
普通人就只知道看官品的高低,但是卻不明白:為何有的人一級級地由從九品爬起,哪怕僅僅只是想升到正六品,就要幾乎耗盡一生的努力;但是有的人卻能在短短幾年中,就可實現極其神奇的各種跳級升官,一而再、再而三地連續跳躍至四品、三品的高官之位?
簡單說來,官品其實只是一個職位發展結果的事后認定而已。
宋代崇文,文官的升遷十分講究一個資序,也就是資歷與次序的意思。
大家熟知的科舉,其實有很多科。我們一直關注的只是其中對最大多數人開放的進士科。分為地方解試、中央省試與殿試,三試通過即為進士。
擁有進士之身的官才是士官,這是最重要的資歷。
而像如今的秦剛這樣,因為立功而獲得賞賜的官位,通常被叫作選人官,一般只能在七品以下的低品級之間徘徊,同時也根本比不上同品級甚至稍低品級的進士出身官員,基本上只能與蒙蔭官甚至之后的捐官算作同一個檔次。
而進士授官,除了排在一榜甲等的狀元榜眼這少有的幾人,可以有機會入職翰林,直接成為京官。大多數的進士,只會分配為一些縣令、主簿或者邊遠軍州的輔官。
所以李清臣在考中進士之后,起先擔任的就是邢州的司戶參軍。這種在地方上的官員,每一年都要經過嚴格的政績考核,才能艱難地上升為縣丞、縣令等職。
之后便要經過一道嚴峻的門檻——通過吏部的銓選,確定能否轉為京官。一旦通不過,就只能一輩子在各種縣官與軍州的輔官里轉悠,品級也就一直在九品至八品之間轉悠。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而吏部的銓選,競爭極大,里面的水也極深。當年剛正耿直的李清臣自然過不了這一關。
好在,宋朝還給真正優秀杰出的官員開了一個口子:制科,又稱制舉,相對于科舉,也稱大舉,由此可見其地位之重。
制科要分三級考試,首先須得皇帝近臣薦舉,進呈策、論各二十五篇,皇帝委托兩制侍從詳看,并限定先淘汰三分之一。
秦觀在元佑二年曾得到蘇軾等人的薦舉,參加了第一級的考試,可惜并未能通過而被淘汰。而更早一些的李清臣,卻從這第一輪薦舉中順利過關,由此便可見到其實力確實不一般。
當然這里不是說秦觀能力不行,只是說,通不過這第一輪考試的不一定沒水平,但是能夠通過的,那肯定是極有水平。
其次為秘閣試論,即現場出六個題目,要求一口氣作出六篇論文。每次能過此關者多則兩三人,少則一人。治平二年這次,李清臣成為了過關后兩人中的第一名。
最后,便是御試對策,即由皇帝與宰相等官員出題問策。主持李清臣參加的這次御試的便是宋英宗與宰相司馬光。
最后,李清臣終于通過了這次制科考試,而正式轉為京官,具有了進一步升遷的重要實力。
經過幾年在秘閣兢兢業業的工作,李清臣深受神宗皇帝的信任,被逐步提拔為翰林學士并官至吏部尚書,成為朝中的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