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風流大宋 > 第88章 講題

      第88章 講題

      來京城的第一目的,是為了次年開春后的科舉省試,這點,秦剛倒并沒有忘記。

      相對于其他一些考生,到了京城后先是要為了住宿生活等事還費上好一番手腳,秦剛在這一點上,可謂是搶到了與之前就住在京城的考生一樣的優勢。

      正是秦湛這天與自己在外面就木炭的事情晃蕩了一天,在分手時,秦剛便讓他回去時,帶話給秦觀,說他過兩天就會帶一些功課去上門請教,畢竟,秦剛還是非常在乎自己在秦觀眼中的良好印象。

      而且,這次來京城參加省試,可不能像地方上的解試那樣隨意了。

      之前不過是在高郵一地的學子中進行比試,又有毛滂、林武功這樣的強大后盾。

      而省試,則是天下的數千貢士齊聚一堂考試,就說像他這樣的解元也要有上百個,更不要說還有一些歷來多出狀元的路州考生。

      而且再說京城里的國子監學生,他們雖然并不需要參加省試,而是自己獨立的三舍考試。但是在之后的殿試中,是要與他們一同進行最終的進士排名的競爭的。這些國子監生,平時便多有名師指點,又常有來自朝廷核心方位的取試走向的指點。與他們一同來競爭這進士的名額,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不過,以秦剛不多的歷史常識記憶,他至少能知道,明年改元為紹圣之后的這一次科舉,便是小皇帝趙煦的首秀舞臺,他會在這個舞臺上,肆意展現出傾向新黨、再興變法、以及最核心的“逢元佑必反”政治原則。

      而要體現這種大的政治方向的轉變的考試方式,必然會落在策問上。

      所以,秦剛從倉王村回來的這幾天,已經連續寫了好幾篇的策問作業,其內容也都是圍繞著神宗當年的變法話題而展開。

      而秦湛那天玩了一整天再回到家時,并沒引起秦觀的太多注意。

      這些天,朝廷上的氣氛已經相當地不對勁:

      章惇回到朝堂后,雖然并未直接擔任首相,但卻作為皇上最信賴的謀臣,直接參與政事堂的要事商議,甚至有時還會越過政事堂,直接參加小皇帝的小朝會。幾天下來,竟已連續發布多道人事任免的政令,毫不掩飾地掀起了對于舊黨人士的無差別打擊。

      目前雖然沒有輪到秦觀頭上,并非是章相公高抬貴手,而只是因為需要打擊的對象太多,暫時還沒有輪到像國史編修院這樣的非重要機構。

      受此影響,現在編修院里的舊黨人士,要么是想方設法地串聯人手,尋找應對的方向與策略,要么就是干脆擺爛躺下,沒事就請假在家,坐等最后的結局。

      秦觀介于兩者之間,對于這種朝堂政局的斗爭,他雖然并非是第一次遭遇,卻仍然是缺乏積極應對的心情與想法。所以每天只是先過去點個卯,再看看確實無事可做的時候,便只能怏怏地回家。

      聽兒子說秦剛要上門請教作業,倒還提起了點精神——畢竟有點可以關注的正事了。

      這天,堆垛場秦觀的家里,秦剛正恭敬地坐在正廳的下首,耐心地等待著秦觀查閱他所寫的幾篇策論作業。

      秦觀已經看了很長的時間,而且臉色一直頗為凝重。

      秦剛心里不住地咯噔作響,到此時他才意識到,這些過于偏重于新法觀點的策論文章,是不是有可能會觸及到了秦觀的政治立場。

      再去看秦觀的眼神,倒是越來越有這樣的擔心了。

      正想著,只見秦觀抬手已將作業放下,手指著其中的一段說:“十八弟的文風頗有唐人風范,僅從文字而,的確是有可取之處。然則,策論者,非尋常議論者,針砭天下時弊何其易也,出聲討即可。但解弊除弊者當如何?這便是策論之‘策’之要點了。我看其它三篇皆不錯,唯有這篇,指出不足的文字過多,但是對解決之策的提及太少,所以這篇就落了下乘。”

      秦剛一愣,秦觀居然并沒有對文章的政治傾向表達出什么異議。

      正好,接著這個話題,他便試探著提出:“七哥可是覺得,這市易法注:王安石為解決大商人控制市場哄抬物價的問題而施行的一種變法法案,熙寧五年實施,后被迫廢除雖究其內理,有著種種的弊端,但如果進行針對性的改良及糾偏后,仍是具備可以施行的價值?”

      “法乃朝廷對天下治理、百姓關懷、正義堅持與大道追求的手段。”秦觀先是說出了他對法制的根本看法:“所以,法無故新之分,有司也不應執于故新之論。一昧強調新立之法,總以新立之法去否定前立之法,總是以新改舊,則新法后會有新新法,法綱常替,則紀綱不存也。”

      秦觀的這一番話,表面似在反對“新法”的折騰,實質卻是在真正表達他的“法無故新”的核心觀點。

      當年王安石變法,強調法到令行、令行禁止。

      而之后的舊黨在元佑初年,恨不著三五天內就要把新法廢除干凈,豈不也是用一種實質的“新新法”來強力更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如此一來,便是開了一個惡頭,所有的后來者,都會以新立敕令的優勢,隨意去否定前者的東西。

      其實,秦觀的這種思想認知,與蘇軾前幾年在朝堂上反對“將新法一應廢除”的呼聲也是保持一致的。在他看來,法就是法,又豈能與黨派門戶所強行關聯綁定!

      其實,也是秦剛之前看書沒看仔細,秦觀在他的系列策論中的《論議上》中就明確主張:“愿詔有司無牽于故新之論,毋必于差免之名,悉取二法之可用于今者,別為一書,謂之‘元佑役法’。”其實這里就表達了他反對黨爭,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意見和見解。

      秦剛此時聽之甚喜,道:“法度修正,好有一比:‘傾濯水,勿將小兒亦覆之’。”

      他說的就是后世常用的“倒洗澡水,不要把洗澡的小孩子也倒掉”俗語意思。

      “哈哈哈!”秦觀樂得手捋長須道:“十八弟此喻甚是有趣。”

      當然,關于策論的寫作,講理事理只是其一,既是朝廷要借此選拔良才,那么,同樣是講道理,引經據典是否準確恰當?通今變古是否巧妙帖切?包括即使是相同的主題,在不同的考試中所提出的具體考題里,能否精準正確地理解主考官以至于朝廷的本意與出發點,都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為此,秦觀拿出了熙寧四年自己老師蘇軾擔任開封府試官時出的策問題目,以此來向他舉例。

      原題是:“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何也?”

      題目并不晦澀,意思也很明顯,其實就是讓考生寫一篇“不同的專制的優劣”的議論文。

      但首先,考生必須要完全清楚題目中所講的四個典故的具體內容,這就是在考察知識面!

      其次,考生必須能提煉出正面的“克”與“霸”的優點與經驗,總結出兩個負面的“亡”與“敗”的缺陷與教訓。這是在考察邏輯判斷力!

      再者,兩正兩反的論據都給你列出,那么考生自己的論點是什么?能在考場上有限的時間把它立起來嗎?能把結構寫清晰嗎?能把分析解到位嗎……這就是在考察文筆功底。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