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風流大宋 > 第60章 先辭官

      第60章 先辭官

      秦剛在菱川書院多待了好幾天,接待了無數他在這個時代所能見到的最瘋狂的崇拜者。

      不過,想想也是正常。這個時代,沒有歌星、影星和網紅,但是人們天性中追求偶像的動力只能落在了天才、英雄、案首這樣的標簽人物身上。

      又何況,幾日前的那場演講,隨后便被整理成文稿,再一度地如擊入湖泊中的石子一樣,迅速地傳播出去。

      菱川書院,一時之間,已成江淮之地的學子朝圣之所。

      雖然,大量的學子爭相報名進入書院,但是秦剛卻與喬襄文早就商量好了入學的規則:

      秦剛為格致課而撰寫的教材,只是完成了整體的框架和前面的小部分內容。他們共同決定,更多的部分,將依賴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探索與完善。

      那么就把它轉化為對于初期入學的學生的特別要求了。

      正好,尚未完成的《格致入門》教材還不具備印刷的條件,就由所有報名的學子,先進行抄書作業。

      每人抄錄完成后,可就自己所感興趣的某一個或多少問題,自行與同學組合進行研究,三日之后上交自己的研究成果。

      接下來會根據交出的具體成果,如果判斷為極有悟性之學生,則可享受免費入學的榮譽;如果是具有基本意識且有恒心及毅力者,則可以繳學費入學;然后的那些眼高手低以及純粹湊熱鬧的,則可以篩掉勸退了。

      三天后,菱川書院首批格致學學生共約十二名正式入學,秦剛給他們上了第一堂課。

      這十二名學生雖然年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不會滿足于循規蹈矩、死記硬背的那種學習方式。

      在入學考試的抄書過程中,他們大多都針對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提出了各自特色的“格物檢驗”的想法與思路。

      格致第一課,便是從教材第一部分“聲音”而開始。也正好是從秦剛在書院的那堂精彩的講座的后續。

      秦剛帶著這十二名學生,分成了三組,分別提出了幾個假說:聲音遇到東西阻擋后會反彈;聲音可以沿著不同的東西而更有利于傳播;聲音在不同的東西里傳播的遠近是不同的。

      然后,便讓這些學生圍繞著這三個假說進行口頭的討論,歸納出更細致的細節假說。

      最后,就讓他們想辦法設計不同的實驗,去證實、或證偽這些假說。

      這些學生哪里曾見過這樣的學習方法?不禁在課堂上爭論時的勁頭十足,到了后面的實驗階段,更是興致盎然,就算到了其他班級下課放學時間,也渾然不覺。

      “記住,對于實驗的環境、條件、細節,都要仔細記錄下來。必須要明確一點:只有可以重復的實驗,可以重現的結果,才具有可記錄的意義與價值!”秦剛不介意在科學的實驗方法中,直接給予他們一些必要的助力。

      幾天后,從高郵城傳來了消息,朝廷派出了欽差到了高郵,毛滂已被問責反省,正通過知軍衙門召見秦剛前去聽訓。

      秦剛安慰了喬襄文一等,說自己心里有底,不必驚慌,便帶著黃小個,兩人定定心心地坐上了回高郵的行腳船。

      船只在河道里快速地行進著,撐船的梢工敏捷地在水里抽出長長的竹桿,又十分精準地在某一處下水、扎住、撐開。

      兩岸的景色也在船只的兩邊快速地向后倒去。

      秦剛坐在船頭,迎面而來的疾風帶著水面的涼氣,即使頂頭是有點烈烈的日頭,也不覺得有什么暑意了。

      秦剛心里的底氣,是因為在他的記憶里,趙煦最終還是親政了,親政后的政治方向,有人說是親新黨,有人說是偏變法。其實都不準確,真正的特色思想只有一個:凡是高太后向東的,他必然向西。高太后打倒的,他必然扶起!也就是“反太后的”!

      當然,秦剛記不得高太后去世的具體時間,但是鄒放說過,今年以來,高太后的身體就一直不好,已經很少參加大朝會了,可能就在這一兩年吧!

      眼下這篇文章得罪了高太后,的確是麻煩事。但是從稍微長遠一點的角度來看,這卻是收益極佳的政治投資。

      下午稍晚些時候,秦剛就到了城里,讓黃小個帶了其他隨身的東西先回家,他便坦然地只身前往知軍衙門走去。

      衙門口的軍士都是認識秦剛的,看到他后,卻沒有引入門內,而是給帶到了縣衙門的方向。

      秦剛本來還奇怪著,但轉念一想便就明白了:欽差此次來高郵的巡察對象就在軍衙,住在那里自然有所不便,正好高郵是軍縣同城,那么住到縣衙里便是最好的安排。

      秦剛被帶入縣衙偏廳,那里一般用于招待貴客居住,衙役說欽差還有事忙著,讓他在此等候,廳中便留下了他一人。

      時間慢慢地過去了很久,其間也曾看見有人被從偏廳帶到后面問話,看似一直是在處理事情。

      秦剛心知欽差這是有意冷落于他,也不慌亂,獨自端坐于那里,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定定然然,無絲毫焦躁之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等到天色快黑之時,有衙役進來點了燈,然后又沒有了人。

      一直等到天色完下黑下之后,終于聽得廳后傳來一陣腳步聲,秦剛低著的眼簾,先是看見一雙精致的軟靴踏入廳來,緊接著便是一聲蒼老卻尖銳的聲音響起:

      “這位,便是傳說中的高郵才子秦剛啦!”

      都說明白人開口說的每一個字都有明確的含義,秦剛倒也聽著這話音并非是完全的刻意針對之意。不由地抬起眼光,看到的是一張頗為慈善的臉龐,要不是這張臉龐的下巴并非像這個時代的正常男子一樣蓄須,秦剛真不敢相信他是來自于宮內的黃門高官。

      “大膽秦剛,見了朝廷欽差、昭宣使、入內省劉副都知,還不趕快上前參見。”一旁的小黃門見秦剛反應遲緩,不由上前喝斥道。

      秦剛聽入耳中,心下便有所明了。

      之前鄒放給他預先普及過一些京城的情況,這入內省的全稱是入內內知省,是比內知省更靠近皇宮中樞的宦官部門。眼前這位姓劉的副都知,又能做到昭宣使這樣的官職,應該是就是深得高太后信任的大宦官劉惟簡了。

      不過,大宋文人向于看輕宦官,秦剛的官品再低,也是文官,就算是表面上對其有所得罪,傳出去后,反而還會成為自己有風骨、有立場的力證。

      也是不滿于小黃門的輕喝,秦剛只是起身行了一個平禮,口中態度雖然恭敬,但是語氣卻毫不客氣地回道:“下官右宣義郎秦剛,見過劉副都知。”

      秦剛刻意自報了官名,其意便在提醒,他雖還沒有差遣,但官品尚在,也由不得一個宦官隨便壓制。

      “嘁。”劉惟簡顯然對此不覺得有多么意外,在小黃門的攙扶下于堂前站住,再穩穩地看了看立起的秦剛,冷冷地說道:“秦宣義多禮了。雜家此番前來,乃是奉了太皇太后之懿旨,對宣義郎之輕佻行徑,要作斥責!”

      劉惟簡的語氣雖然嚴肅無比,但秦剛聽到耳中后卻突然有點不敢相信,什么?是懿旨?劉欽差從朝廷過來,居然沒有請得動圣旨!

      之前鄒放給秦剛分析這次朝廷中會處理此事的幾種可能時就分析過:

      官的彈劾先不管,高太后如果一旦認定秦剛寫的文章是針對嘲諷于她,以其性格,極有可能會下旨對秦剛褫奪官身。只是這首旨令如果想要能夠正式代表朝廷意愿的話,則必須要通過政事堂的宰執們同意,并由門下省的中書舍人宣行。只有這樣的旨意,才能稱得上是“圣旨”。

      而秦剛此時聽到欽差說的卻是“懿旨”,心里便基本確定:高太后的原先旨意一定是被中書舍人“封還”了,也就是被否掉了。而這種事,在大宋朝是極有可能發生的。

      雖然說,即使是中書舍人不同意正式發布圣旨。太后依舊有權派出她的欽差,在沒有這道保障的情況下,同樣可以對百官與士民進行斥責。

      可是別忘了,秦剛可是生活在大宋時代的讀書人,是士子,他其實完全可以選擇無視于這種斥責。

      心下了然之后,秦剛隨即伸手入懷,掏出此次前往菱川書院時隨身帶著的官碟,雙手奉上便道:“不勞欽差費。下官秦剛,才疏志淺,愧蒙太皇太后恩典,腆居上位。如今不得圣恩,有恐辱及圣聽,愿自行辭去官位,恢復白身,做個閑云野鶴的士人罷了。”

      秦剛的這一手,便是民間所說的“先下手為強”!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