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風流大宋 > 第54章 明泄題

      第54章 明泄題

      解試雖然對秦剛而并不是什么難事,但也容不得過于輕視。在距離開試還剩下十天左右的時候。秦剛還是暫時放下了兩本教材的后續工作,開始進行必要的備考準備了。

      前面說過,宋朝的科舉考試經歷了熙豐變法、以及之后的元佑更化,無論是整體的人才選拔機制,還是在具體的考核內容上,都在反復地進行著各種變化與更迭。

      其中僅僅只是對于經義與詩賦何者為重的問題,就讓當年參加數次考試的馬倫深受其害。

      在新皇帝趙煦登基后的元佑年間,雖然朝廷最終選擇了調和,也就是在進士科的考試中兼顧了經義與詩賦,但是這種調和并沒有根本解決問題。

      具體來看高郵軍的這次解試,已經提前公示于八月初舉行,知高郵軍的毛滂自然是這次考試的主考官、軍判及軍學教授便是副主考。

      解試的考試共有三場,分別安排在初五、初六、初七三天:第一場是大經義三道,《論語》、《孟子》各一道;第二場是詩或詞一首與賦一篇;第三場是時務策論一篇。由于三場考試內容各不相同,試題也是分別出的,所以在軍解試中,考生每天考完后都可以先回家休息并準備好下一場的考試。

      表面看來,這樣調和后的綜合考試既可以選拔經義策論出眾的學子,也可以選出詩賦佳絕的文人,是一個兩全其美的選擇。但實際上由于各地的解試都是由當地主政官進行獨立評定,所以錄取的標準與關鍵,其實只是落在了主持考試與閱卷的具體主考官員手上。

      比如說,主考官偏重于經義,尤其是當初偏于變法的新黨,那么往往就只會關注于第一場與第三場的成績,對于第二場詩賦成績視而不見。

      而元佑年間的保守派也分為兩類,與蘇軾的蜀黨觀點相近的,則會重視詩賦考試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華,只要第二場成績優異,就肯定取中。而以司馬光為首的其余舊黨一眾則專注于策論,只盯著第三場的考試分數決定名次。

      所以在元佑以來的歷次科舉考試,馬倫的悲劇不僅沒法避免,反而越演越烈:

      有的人在解試時以策論取了高分,但在省試時卻因詩賦不佳而被黜落。當然,也有那種一路考到殿試,每一次都能夠恰巧全投了每一輪主考官偏好的幸運兒。

      主持高郵軍這次解試的毛滂,雖然不能說是絕對的蜀黨,但他對于詩詞的偏好,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實。所以在最后的一段時間里,高郵軍內的考生,都在極盡所能地惡補詩詞方面的訓練。再不濟的,也是要把毛知軍的詩詞作品集抄錄下來,多多背誦記憶,哪怕考試時自己作不出來,抄襲模仿主考官的作品,也算是一個無奈之下的辦法。

      秦剛的考試策略已經十分明確:經義為底,詩賦看緣,策論憑功力。

      意思是指,經義考試主要是看背誦與理解的,以他自己感覺的記憶力,對于這場考試的成績并不擔心,這應該是他應試的基本底氣,基本可以確保優勢不失。

      而至于詩賦,只能等到考場上見到考題再說,能有記得的后世好詩就拿來搬運,沒有的話,就按他近來琢磨出的經驗去勉強拼湊也行,所以這塊得看緣。

      最后的策論,實際上才是秦剛最為擅長的。

      時人往往最怵這塊,但在他的眼里,這不就是后世最常見的議論文么?想當年,無論是在論壇,還是在博客,時不時會與他人進行隔空筆戰,每一篇文章,從破題立論,到組織論據,再加層層論證,引經據典,旁證博引,往往都是直接在電腦上直接激昂文字,一蹴而就的。

      而秦剛如今也看了各種策論程文,無非都是站在扶佐君王的角度,如何面對外敵,如何應付內患,如何政治清明,如何民生興盛等等,總之跳不出這個大的框框。

      他記得后世當年曾有人總結出一套應對所有政論文章的萬用主題就是“環境保護”。

      不論什么樣的考試,只需要提前預寫一篇相對優秀的環境保護主題的議論文然后背熟就可以了。

      運氣好,直接遇上環保的題目嘛,自然不用多說,背熟的原文直接默出來,基本就能有高分;

      如果題目是關于科學與藝術文化的關系思辨時,直接立論放在科學上,因為科學手段最終能保護環境,能為人類社會贏得無限未來,所以引申到環保非常重要,換個開頭,繼續原文跟上;

      如果題目是“假如給你一筆錢如何使用”的這類,那么破題一定是“用這筆錢來保護環境”,因為當前環境污染很糟糕,論據如何如何,論證洋洋灑灑;

      如果題目是寫關于人生理想與未來規劃方面的,那么也簡單,自己未來的理想一定是要保護環境,因為環保很重要;

      如果是寫關于經濟布局社會展望的,那么經濟發展要依賴于環境保護,著眼于未來也必須要保護環境……

      而在元佑八年的眼下,環境保護自然不可能提高到這種認知高度,但是仍然是存在著另一個萬金油式的主題:富國強兵。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不管是新黨的變法,還是舊黨的更化,對于趙官家的天下,國家與民眾的富足,就是眼前可見的豐功傳績。而不論是戰爭還是和議,強大的軍事力量永遠是最堅實的依托。

      秦剛所需要下功夫去完善的,是更恰當的典故引用以及更嚴謹的用詞遣句。

      還有,就是千古不變的馬屁修飾。如今是高太后垂簾聽政,那么無論行文的起筆,還是結論的收尾,都必須要歌頌到當今太后的睿智、圣明與德政方面,當然,如果能寫出清新脫俗的新意的話,自然更佳。

      熙寧三年的殿試中,福建考生葉祖洽在策論開頭一句“祖宗多因循茍簡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便讓神宗陛下龍心大悅,直接點為狀元。

      同時,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行文中一定要記牢避諱。

      而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是要避開宋家歷代天子的名諱。光看這點要求似乎也不太難,但是認真一研究就會覺得十分地頭大:

      首先,不僅趙家皇帝用過的御名要避,而且做皇帝之前的舊名、死了之后的廟號都要避。

      其次,不僅是目前可見的這幾位真正做過皇帝的要避諱,就連趙匤胤之前的好幾代祖宗也要避,甚至在宋真宗時憑空捏造出的圣祖趙玄朗之名同樣還要避。

      再者,到了劉太后以及當朝高太后聽政時,包括太后家的父親名也要列入避諱之中。

      而且,一個名字避諱的也不僅一個字。例如神宗趙頊,要避諱的是不僅是頊,還有旭、勖、朐等在內的八個字。多的如英宗趙曙,曙之外還要避諱署、抒、樹等共二十七個字。

      正是因為涉及太多,最后朝廷還算仗義,把需要避諱的字詞都會收錄進入《禮部韻略》以及《集韻》這樣的書籍之中,作為科舉考生行文以及考官審閱試卷判斷是否犯諱的一個依據。

      犯諱是考試中最最嚴重的事故,可以說是“一字否決”。也就是不管文章詩賦寫得再好再有華采,一旦犯諱,立即黜落。

      這天,秦剛還在認真地準備之中,突然接報:金參軍來訪。

      秦剛連忙請進來。

      金宇走進書房,看到此時在書案上的都是一些應試的書籍材料,不再是之前他來時所看到的那些雜書,甚感欣慰地說道:“宣義你總算是把心思放回到了解試上來了。”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