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風流大宋 > 第26章 無酒獨醒

      第26章 無酒獨醒

      也有人不以為然:“我聽著一般,就算評審給了這么高的分。但是別忘了,還有一半的作品沒讀呢!”

      “也是,后面說不定還會有四個甲呢!”

      ……

      接下來,又是一篇篇的作品過去,只多了兩篇“兩甲”作品。

      只是秦剛的作品一直沒有讀到,張徠內心的焦慮與緊張之感也在不住地增長——畢竟是看到了他在最后的時刻上交了作品,到底能否最終得分超得過自己的三甲呢?

      除此之外,評審官員中的林武功也是頗為期待。

      倒是臺下的馬倫比較淡定,因為對于他來說,自己已經有一個學生張徠暫居第一了,后面的人越來越少,這詩會的前幾名彩頭是一定拿到,接下來只是看秦剛能否給自己再來一個錦上添花的驚喜了。

      終于,陳主簿打開眼前的一張紙,習慣性掃了一下,頓時就覺眼前一亮,他雖然看到了學生的名字,但是按照規矩還是要先誦讀詩詞的內容,大家都在等著。

      “這是一首七絕句,題目為《風雨端陽》”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余容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四句念完,在場的有一半人都愣住了。

      林武功憑著直覺就知道,這一定是秦剛所作。

      絕句雖然只有四句,很短,但卻比八句的律詩難寫。

      前面這些學生的作品之所以一直未有特別高的分數給出,就是因為他們的詩詞,太注重于格式與韻律,也就是所謂的為了寫詩而寫詩。

      而眼前的這首詩就完全不同:

      首先,它的起文就是準確地抓住了今天、尤其是剛才的氣候突變的那個時刻,并以“風雨端陽”之由起筆。

      所以,它寫的不是任何一個其它的端陽,而只是今天的這個特殊的、有著風雨交織的端陽節。

      其次,詩詞是用來詠志的,并非只是簡單單純地抒發感情。端陽節紀念屈原大夫,前面也多有學生提到。可是要紀念屈原的什么呢?他們都沒提到,甚至未必清楚。

      只有這首詩,卻準確地提煉出屈原在投水前“眾人皆睡我獨醒”的悲劇人生特質。

      再者,詩詞需要考究作者對于字詞句的運用功底,但更需要能有臨場激發的托物靈感。第一句的風雨與晦冥的天氣,是剛才眾人皆有感受。而第三句所提到的余容,正是此時眾人從堂中看出去便能見到那叢芍藥花的別稱。余容(芍藥)在笑作者,同時也是在笑我們眾人啊!

      最后,又別出心裁地將不喝酒的陶淵明請出,從而表達了作者對于屈原偉大人格與內心追求的無限懷念。

      片刻寧靜之后,便有數人輕嘆“好詩”。主桌上的幾名評審官也在彼此相視,卻又默契地低頭寫下評級。

      結果送去后,陳主簿有點興奮,又反復將五張結果再看了兩遍,才激動地宣布:“剛才誦讀的七絕句的作者是秦剛,他的最終得分是……五甲!”

      “嘩”堂內的眾人都沸騰了。這可是“五甲”啊,說明是五個評審官全部給了甲等的評價,也是到現在為止的唯一一個全甲作品。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而此時,最激動的人與最失落的人,居然都是與秦剛一桌。

      最激動的是他另外的兩個同學,一個勁地向別人指著秦剛說,“就是他,秦剛是我們學堂的同學。”

      而最失落的莫過于張徠了,隨著一篇篇詩作的評分出來,他的“三甲兩乙”已經穩居第一的位置好長時間了,眼看就要結束,卻突然跳出來了一個“五甲”的作品,而且這個“五甲”的獲得者居然還是秦剛。

      主桌的幾位評審官里,聽到姓名后的毛滂與林武功都有一種“果然是他”的表情,另外三人則相對反應一般。

      夏歸厚拱手道:“這是本次詩會的第一首‘全甲’詩作,是否能請毛知軍給我們評點一二啊?”

      其他人都露出了非常期待的表情。

      毛滂微微一笑,站起身來,對眾人道:“此詩先看格律,對仗工整、平仄得當,起承轉合也已深得其法。這是其一。”

      “寫端陽的詩,從紀念屈原入題本屬常規手法。但此詩反而以景入手,以情思人,以人明志,以志抒懷。文思精巧,環環相扣,這是其二。”

      “詩詞之道,非無病生吟,當能說出詩人的胸懷與志向,此詩末句的‘無酒獨醒’之境界,本官亦是十分向往啊,這是其三。”

      “綜上三者,本官以為能給甲等之評定,汝等以為然?”

      眾人一起拱手稱道:“毛知軍高見!且一以蔽之,我等深以為然。”

      五甲作品既出,余下的幾篇自然也就沒有了懸念。

      最后陳主簿稍稍整理了一下所有的評分結果,宣布了本次詩會的前六名獲彩頭的學子。

      每宣讀一個人的名字,該學子就站起向眾人行禮。除了張徠以外,其他四人即使沒能獲得詩會詩魁,但也算是進了前列,入了在場官老爺們的法眼,又能拿了獎勵的彩頭,都是自已十分滿意的了。

      秦剛寫下的這首端陽絕句,其實是元末明初詩人貝瓊的作品。當時正好因堂外風雨乍起,秦剛腦中靈光一閃,便想了該詩的首句。然后在第三句時,原詩寫的是海榴花,此時在東園,目力所及,自然沒有看到海榴花,入眼的那處高臺上,卻芍藥盛艷,當然要應景修改一下。只是為了音韻,思量用了芍藥的一個別名余容,倒也十分妥帖。

      貝瓊的詩風溫厚而高秀,也算元末明初之時的領袖文壇之人,拿出他的詩來與一群初學學子比試,自然收獲的是鶴立雞群式的效果了。

      而張徠雖然惱怒而沮喪,其實他輸得并不冤。

      a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